認清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
生態系統首先是一個復雜的物種關系,有作物、害蟲、益蟲……,如果用農藥消滅了一種害蟲,還會有另一種害蟲補位,造成此消彼長的新災害;其次所有生物都要進化,你采用一種手段,它很快通過進化來產生一種對抗的手段;而且生態系統是一環套一環的,如蚜蟲的天敵是瓢蟲,當小麥蚜蟲產生后會出現瓢蟲,小麥收割后蚜蟲就跑到棉田里,瓢蟲就進入棉田吃,吃光后再到玉米田吃,這是一個循環。在七十年代,為防治蚜蟲,人們知道使用化學農藥,卻不知蚜蟲一年要發生20-30代,并在冬天之前要有一次繁殖,如果有一個蚜蟲產生抗藥性,所有新生體都具有抗藥性,用再多的化學農藥也打不死,反而會把瓢蟲全殺光,結果必然是蚜蟲種群不斷上升。由于當時不僅大量使用有機磷化學農藥,還研制出了菊酯類農藥作為新一代高效化學農藥,結果六條腿的昆蟲都被殺光了,八條腿的紅蜘蛛便成了新蟲害。到八十年代末期,棉鈴蟲開始出現,成蟲長著翅膀到處飛,幼蟲什么東西都吃,所造成的危害遠遠大于棉蚜。由此可見,一個生態系統的物種關系非常復雜,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追求,如果平衡不好某種關系就會出現一個系統性問題,因此必須先認清生態系統內在規律,否則防治病蟲害永遠是一場打不完也打不贏的戰爭。
跳出盲目追求高效農藥的誤區
化學農藥有非常多好處,但也有非常多問題,所以從八十年代開始,農民一方面用化學農藥,同時也用生物農藥。而生物農藥產業之所以一直沒有大發展,原因是所有的生物農藥跟害蟲的關系是貓和老鼠的關系,人們總希望有更多的貓把老鼠給吃光,但在自然規律下,貓多了,老鼠被吃光了,貓一定要餓死,所以要保障貓與老鼠之間平衡,但這種平衡人們又不接受,才導致生物農藥產業發展緩慢。因此要轉變盲目追求高效農藥把害蟲全部殺光的觀念,注重在防遷徙、控數量上下功夫,來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通過自然調控,將害蟲數量保持在一個很低的種群,并加強預測預警,一旦超過了控制指標,再主張使用低毒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轉基因技術提供了全新理念
在九十年代末期,生物技術將農藥技術和種子相結合,把抗蟲基因從微生物里轉到了作物里,誕生的轉基因作物,相當于把作物自身變成了一個生產生物農藥的工廠。自從轉基因抗蟲棉出現,化學農藥用量大幅減少,棉蚜的天敵瓢蟲數量上升,瓢蟲捕食蚜蟲的循環系統重新形成,結果棉蚜數量逐漸下降,同時還對其他作物田的蚜蟲產生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再來看轉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的防控,棉鈴蟲是遷飛的,它什么作物都吃,但是誰開花它吃誰,而且雌蟲一定將卵產在一個開花的作物上,在4、5月份它找小麥,6、7月份找棉花,8月份開始找玉米,這是棉鈴蟲的遷移規律。根據這個規律,大規模種植轉基因抗蟲棉,在6月份開花期,棉鈴蟲種群就會被集中到棉花上而全被殺死了。因此在我國華北和長江流域,就可以將抗蟲棉作為一個誘殺棉鈴蟲的陷阱,年復一年地集中起來消滅掉。由此可得出結論,只要將Bt殺蟲基因轉到害蟲喜歡的作物或者品種上去,就把過去一個戰術性的技術通過轉基因變成了一個戰略性技術,在害蟲遷入的源頭進行小規模種植誘殺,就能起到戰略上的控制結果,這為防治害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和指導思想。目前隨著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華北、東北很多地方只種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生態系統越來越單一,在植保上的不穩定風險在不斷加大,總體上看病蟲害發生會朝一個加重趨勢發展。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需要更多的高新技術,尤其需要轉基因技術為病蟲害防控提供支撐,而且這個需求會不斷增加。
科學研究之道
病蟲害防治是一個系統、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以前是生產上出了問題找個技術來解決,這個技術用了以后又產生了新問題,再找一個新技術,導致研究是永遠跟在產業的問題之后。如今要講科學,在應用一個技術前,首先要問這個技術會帶來什么?會不會帶來新的問題?怎么避免和預防這些新問題產生?也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這些科學問題的研究,使我們能對未來有更多的判斷,知道未來問題在什么地方,謀定而后動,就不會讓問題成為現實,重走等出了問題以后,再來解決問題的老路。科研要為病蟲害防治提供強有力支撐,就要關注科學前沿,根據國家的需求,通過科學的發現來推動技術革命和創新,通過技術革命的應用來推動產業的進步;科學家要關心下一代,給他指引,幫他創造資源,把子子孫孫都能夠產出大成果作為更大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