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簡稱油料所)舉辦的“科技創新引領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著國內外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種質資源3.5萬余份。
目前依托油料所建成的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庫已成為我國油料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我國油料科研人員依托種質資源庫資源,開展了高產、高油、抗病、抗逆、養分高效等優異資源的發掘利用,有效支撐和促進了油料科研與產業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大別山區是我國重要的花生產區,20世紀60年代,青枯病導致當地出現嚴重的花生“死棵”問題。為了攻克這一“絕癥”,油料所從1800余份花生品種資源中,鑒定出首個抗青枯病花生品種“協抗青”。至目前,油料所已實現了抗青枯病品種的五次更新換代,培育出聚合抗病、高產、高油與優質營養等性狀的高油酸抗青枯病“中花29”、“中花30”等系列品種,在花生青枯病抗性資源研究與育種方面走在國際前列。
通過聚合優異性狀,油料所創制出了一批突破性育種材料,其中含油量達65.2%的特高油油菜品系Q924,創造了世界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紀錄。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含油量超過50%的“中油雜19”、“中油39”等一批集超高油、高產、優質、抗病于一體的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油菜新品種和高產穩產優質大豆、花生、芝麻新品種。
金秋十月,油料所迎來建所60周年華誕。據介紹,油料所建所以來,已培育油料品種230余個,油料品種和生產技術常年應用面積4000萬畝,覆蓋全國油菜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