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專家走進北京匯文小學,送上了精彩的馬鈴薯主食化的科普講座和由馬鈴薯加工而成的各種食品,一場文化+美食的盛宴讓師生們感到今年六一兒童節更有意義。
在講座現場,張泓博士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地向小學生們介紹了馬鈴薯的選擇方法、去皮小竅門、營養價值和主食產品加工過程,以及我國居民谷類主食食物攝入和動物性食物攝入變化、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同時希望同學們多注意營養健康、科學搭配葷素比例,做到15%的葷加75%的素,盡量少吃油炸食品。木泰華研究員介紹了目前我國薯類主食加工的現狀、進展和目標方向,以及已研發生產的饅頭、面條、米粉等6大系列156種產品,并建議把營養豐富的馬鈴薯系列產品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爭取每天攝入薯類50—100克。
在馬鈴薯主食展示區,馬鈴薯面條主食、米粉主食、復配米主食、沖調主食、兒童主食、雜糧主食及休閑系列產品80多個品種,讓同學們目不暇接,引發了濃厚興趣,試吃更讓同學們興奮不已、嘖嘖稱道。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告訴記者,馬鈴薯作為中國人飯碗里的新成員,要讓全社會接受它、喜歡它、并作為主食之一,就要以“營養引領消費、消費指導生產”為理念,在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化研發的同時,加大馬鈴薯營養的科學普及,特別要從小學生抓起,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營養觀和消費觀,擁有健康的體魄和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