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燕窩玉餃挺好吃!”“這個鮑魚的做法創意不錯!”……7月26日至27日,在山西省呂梁市嵐縣舉辦的2018年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年會期間,與會代表品嘗著豐富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自2015年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實施以來,一場居民膳食結構改善和農業結構調整的變革正在中國上演。作為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工作的重要平臺,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已走過4個年頭,“堅持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研發出300余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得到了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的肯定。
不同于其他國家,“近幾年馬鈴薯主食化的中國路徑、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探索完善,初步形成了我國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主食產品相繼走出實驗室
想想一日三餐的主食產品,更多的人還是以精米白面為主。“主食產品結構趨同、營養不全面,熱量較高,造成膳食結構不合理,慢性病患病率增長明顯加快。”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監測,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有所變化。張泓介紹,谷類食物消費偏少、動物性食物消費增長,脂肪攝入量過多,鈣、鐵、維生素等部分營養元素缺乏,亟須考慮食品與代謝性疾病的關系。
實際上,食物的營養水平取決于其組成成分,這對人類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鈴薯因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種植物化學成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據測算,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150克)可提供27毫克的維生素C,其含量相當于4個西紅柿或10個蘋果的含量;620毫克的鉀,相當于4根香蕉;0.2毫克的維生素B6以及微量元素硫氨酸、核黃素、葉酸、煙酸、鐵和鋅等。
“按照干基計算,馬鈴薯比三大主糧的營養當量更高。”張泓告訴記者。
不難看出,將馬鈴薯加工成為符合中國人飲食消費習慣的一日三餐的饅頭、面條、米飯、米粉等營養主食產品,符合國民改善營養健康的愿望。
2013年7月,農業農村部將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任務下達給中國農科院,首先要求開發出馬鈴薯饅頭和面條。經過4個多月的攻關,20%馬鈴薯饅頭和面條中試批量生產成功。隨后,不同混合比例的馬鈴薯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相繼走出實驗室。
如今,馬鈴薯主食化不僅僅是饅頭、面條等米面主食,“雜糧、豆類制品等均可添加到20%~50%”。張泓說。
值得一提的是,產品種類可滿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一日三餐。目前已研發出六大類300余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實現了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系列化、多樣化、特色化。
然而,馬鈴薯主食能否真正進駐百姓的餐桌,必須以消費者對馬鈴薯主食產品的正確認知與主動購買消費為前提。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研究所研究員孫君茂等人調查發現,提高消費者的食物營養認識水平迫在眉睫。
關鍵加工技術裝備有突破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要求,到2020年我國適宜馬鈴薯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張泓預計,到2020年我國馬鈴薯營養主食產品消費需求將達到2000萬噸,馬鈴薯占比達到40%左右。
記者近期調查了解到,目前一些大型超市能買到不同種類的馬鈴薯主食產品,但價格過高是突出問題。據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裝備有關。
隨著人們對傳統主食產品的重視,目前已有成熟的饅頭、面包及面條等主食生產技術裝備。
然而,這類主食加工技術裝備主要是根據小麥粉等原料的加工特性研發制造的,而馬鈴薯主食加工復配粉的生物特性與小麥粉不同,難以將小麥粉的主食加工技術裝備直接用于生產馬鈴薯主食產品。
在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木泰華看來,馬鈴薯主食化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發工作是解決馬鈴薯主食化存在的問題、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首要任務。
可喜的是,經過近四年的努力,聯盟引導科研單位突破了原料處理高品質化、主食加工自動化、產品鑒偽精準化等關鍵技術50余項,協助企業創建了主食自動化生產線20余條。
比如,針對馬鈴薯面團黏度大、成形整形難、易破損等特點,對傳統小麥饅頭整形機進行改造與試制,研制出馬鈴薯饅頭專用整形機。
其中,以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馬鈴薯主食3D打印設備,作為農業領域的標志性創新成果參加“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和“砥礪奮進五年大型成就展”,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余欣榮也肯定了聯盟取得的豐碩成果。他在賀信中希望,聯盟繼續堅持 “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大力開展多主體協同創新,不斷推進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創新聯盟工作機制,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機制,促進馬鈴薯主食化產業穩步提升,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實施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作出更大貢獻。
據張泓介紹,目前馬鈴薯主食初加工產品有熟全粉、生全粉、熟薯泥、生薯泥、鮮薯漿等,加工成本逐漸降低。
“以薯漿薯泥為抓手,繼續突破制約馬鈴薯產品成本的原料加工關鍵技術。”陳萌山說。
潘利兵認為,當前,馬鈴薯主食加工業發展呈現出一些新趨勢、新特點,需要主動適應、積極把握。比如,新型技術加快滲透和應用。
主食加工企業放在主產區
除了繼續突破制約馬鈴薯產品成本的原料加工關鍵技術外,陳萌山還表示,要引導加工企業落戶原料主產區,把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放在馬鈴薯主產區。
在他看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加工原料成本;另一方面實現產地加工使產業鏈延伸、附加值提高、增加就業、聚集市場要素、促進一二三產融合、農村城鎮化、農民就地進城創業等好處留在主產區,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嵐縣是山西省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縣、一縣一業先進縣,馬鈴薯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產業。年會期間,嵐縣人民政府與農產品加工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為更好發揮聯盟平臺企業主體的作用,還進行了馬鈴薯主食化系列產品競拍暨嵐縣招商引資簽約活動,北京海樂達食品有限公司、山西薯宴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與嵐縣相關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協議采購嵐縣馬鈴薯10余萬噸,中國校園團餐聯盟也與嵐縣達成合作意向。
會議同期還舉辦了嵐縣馬鈴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端論壇,科研院所、企業營銷、金融、互聯網等領域專家,針對嵐縣馬鈴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問題及發展思路把脈診斷、建言獻策。
針對聯盟的下一步工作,聯盟理事長、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認為,要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加大企業產品開發的力度,充分挖掘特色化、地域化、民俗化的飲食文化需求,開發百姓喜聞樂見的馬鈴薯主食,以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
同時,要培育市場主體激發消費活力,加大馬鈴薯主食宣傳普及力度。
此外,“要堅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全力助推精準脫貧”。戴小楓表示,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實現發展產業、服務社會、報效國家、造福人民的聯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