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黃哲雯 11月10日,袁隆平精神學習交流會在中國農科院舉辦。在學習交流會上,袁隆平曾經的學生,以及三位與其有過交集的院士,滿懷深情地追憶了與先生的過往。
作為袁隆平的學生和助手,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鄧華鳳研究員追憶了恩師的崇高風范和治學精神。他說,袁隆平從1960年7月發現一株天然雜交水稻開始雜交水稻探索,到2021年5月仙逝,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整整60余年,其人生歷程就是一部雜交水稻發展史。雜交水稻大概分為三個階段,即“三系法”“兩系法”和超級雜交水稻,俗稱雜交水稻的三大戰役。他有幸跟隨袁隆平參與了第二和第三大戰役,從恩師身上學到很多,例如愛黨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務實精神、協作精神等等,真是受益匪淺。其中,恩師的創新精神對他影響最深,也引領著他從一位雜交水稻小兵成長為雜交水稻干將,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
水稻分子遺傳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院士,在年輕時就認識袁隆平先生,并接受過他很多幫助。這些年來,錢院士每年都要到袁先生的田地里去看他的材料。他說,袁先生一生為稻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而奮斗,不僅為在中國土地上踐行著消除饑餓的誓言,更為世界糧食供給播撒智慧。而袁先生對農業研究后輩的諄諄教誨,讓許多人終身受益。為此,錢院士講了個小故事:4年前,袁先生問他最近在干什么,自己笑著說很累、干不動了。袁先生問他多大年齡,他說55歲,袁先生說:“人到55,猶如出山虎!”聽罷備受鼓舞的錢院士,當即請袁先生把這句話寫在了紙上。至今,這張紙條仍放在他的書房里。
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院士,一邊回憶和描述著5月24日那天,大人們帶著孩子,老百姓自發地參加袁先生遺體告別儀式的場景,一邊感嘆在中國已經很難見到這么一種現象了。袁先生為什么值得我們這么去懷念和尊敬?胡院士說,因為袁先生是科學家精神最好的踐行者,值得好好學習。特別是他能夠突破傳統理論的束縛,頂住壓力發明雜交水稻,并且做到生命不息、創新不止,這對于年輕的一代科研人員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87歲高齡的戴景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玉米育種專家,由于工作原因且有共同語言,他曾與袁隆平交往了50多年。在戴院士看來,袁隆平的貢獻有四點:一是無私奉獻精神和合作精神。袁先生把他發現的雄性不育的材料分發給全國的水稻育種很多單位,組成全國大協作的攻關團隊;二是不懈奮斗、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袁先生不但在產量上不斷攻克難關,而且在雜交稻的品質上也不斷有所改進;三是讓雜交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四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袁先生躬身實踐,以田野為家、以水稻為伴,終生為水稻事業的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