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種新的航天誘變育種成果“中天2號紫花苜蓿”(簡稱“中天2號”)通過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記者了解到,該品種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自主培育而成,這也是蘭州牧藥所“中天”系列第3個國審新品種。
據團隊首席楊紅善副研究員介紹,航天誘變育種是空間生命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是一種創新型育種方法,在種質資源創新和育種材料挖掘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蘭州牧藥所是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的發起單位和常務理事單位之一,自2008年以來,先后通過神舟八號、十號、十一號、天宮一號、實踐十號、新一代載人飛船和嫦娥五號等太空飛行器,7次搭載了9類45份北方主要的牧草種子,并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上成功搭載1株紫花苜蓿試管苗,搭載的草種類型和數量居國內外領先。
通過對搭載材料的鑒定、評價和利用,團隊先后培育了“中天1號”“中天2號”和“中天3號”三個國審苜蓿新品種。其中,“中天1號紫花苜蓿”和“中天3號雜花苜蓿”此前已通過審定。
“中天2號”自2008年起開始選育,楊紅善介紹,“中天2號”以優質、豐產型飼用牧草為育種目標,先后在甘肅、內蒙古、山西和新疆等4省、自治區的8個市區分別開展選育、品比、區域和生產試驗。新品種干草產量和粗蛋白含量高,直觀表型性狀為多葉,以7葉、5葉為主,品種多葉率達54.64%,較國外多葉品種高出6倍以上;干草年產量和干草粗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9491.2千克/公頃和20.25%,分別較試驗對照品種提高12.66%和6.63%。
該品種適宜在我國溫暖半干燥氣候的黃土高原以及西北、華北等地區種植,在紫花苜蓿增產、提質增效方面具有明顯品種優勢,應用前景廣闊。
據了解,該團隊目前擔負全國草(牧草為主)領域“新型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草類植物空間誘變搭載實驗項目”的征集工作,在內蒙古、河南、黑龍江、西藏和甘肅等地的10多個市區開展苜蓿、燕麥和紅三葉等育種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