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國家公益性(農業)專項取得進展——
[農民日報]攻克棉花“黃萎病”對照增產超15%
發布時間:2016-09-07
|來源: 《農民日報》2016年09月07日|作者:陳藝嬌
近日,在新疆開展的國家公益性(農業)專項“棉花黃萎病綜合治理技術方案”示范現場會上,來自中國農科院的專家正在棉田里仔細觀察棉花的長勢,百畝方的棉田里,一片櫻琪如雪,炸雷吐絮。這是我國首次以分子聚合育種技術培育完成的新植雜2號棉花,正在接受專家們的檢驗。據這次棉花黃萎病新品種選育及綜合防治技術課題主持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介紹,這次展示的新植雜2號棉花,2012年曾經在南疆創造了畝產823公斤的最高單產紀錄,在今年棉花病災泛濫的背景下,仍然比對照品種增產15%以上,證明這個系列的抗病品種經受住了多年抗病性與豐產性的考驗。
黃萎病是棉花種植的第一大病害。經濟損失很大,年均損失15%,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達到200億人民幣,但是從防治上來講,傳統的藥物處理、栽培耕作等方法防治效果都不理想,培育抗病品種是公認最經濟有效的防控途徑。黃萎病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長期以來缺乏一套科學準確的鑒定技術和量化的科學描述,人們對黃萎病發生危害、致病型變異和毒素致萎機理也一直模糊不清。本次課題在探明致病性變異導致強致病型菌系比率快速上升的基礎上,證明了毒素蛋白參與降解果膠和纖維素,阻塞導管營養與水分運輸,共同導致“黃萎”的危害機理。創建了特異、靈敏、高通量的毒素粗篩法,鑒定周期2天,較耗時28天的常規鑒定法提高功效14倍。同時,篩選創制中植372等抗黃萎病材料162份,選育突破性抗黃萎病新品種中植棉2號,大面積示范應用有效控制黃萎病對棉花危害。此次課題首次創立的分子標記聚合育種,是和轉基因與雜交并列的一個新的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標記把多個微效基因聚合到一個品種上,最后實現高產、抗病、抗蟲,優質等育種目標。
此次課題培育出的中植棉2號、新植雜2號、新陸中46號等13個系列抗病品種,已經有7個通過國審,6個通過省審,其中中植棉2號2007年至今連續9年為國家黃河流域區試抗黃萎病對照標桿品種,農業部連續6年推介中植棉2號等為主導品種,真正實現了棉花對黃萎病抗性的實質性突破。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審的抗病品種,而且它的纖維長等參數屬于優質棉的范疇,這個品種無論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還是在新疆地區,發率都控制在了千分之一以下。
“中國在棉花品質上與美國、埃及、印度等國家相比,還相差一個臺階,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的育種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品種適合機采和機械化管理的,提高生產力,降低人工成本。第二就是品質上要瞄準國際最先進的水平。織出來的布可以做高檔西裝,我們現在產出的棉花只能做牛仔褲,做普通西裝,一件賣1000—2000塊,人家高支紗的織出來的布,做成西裝,一件可以賣2萬3萬。差距就這么大。當然,先要滿足一個量的需求。在滿足量的基礎上,再向更高水準看齊。”戴小楓說。
黃萎病是棉花種植的第一大病害。經濟損失很大,年均損失15%,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達到200億人民幣,但是從防治上來講,傳統的藥物處理、栽培耕作等方法防治效果都不理想,培育抗病品種是公認最經濟有效的防控途徑。黃萎病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長期以來缺乏一套科學準確的鑒定技術和量化的科學描述,人們對黃萎病發生危害、致病型變異和毒素致萎機理也一直模糊不清。本次課題在探明致病性變異導致強致病型菌系比率快速上升的基礎上,證明了毒素蛋白參與降解果膠和纖維素,阻塞導管營養與水分運輸,共同導致“黃萎”的危害機理。創建了特異、靈敏、高通量的毒素粗篩法,鑒定周期2天,較耗時28天的常規鑒定法提高功效14倍。同時,篩選創制中植372等抗黃萎病材料162份,選育突破性抗黃萎病新品種中植棉2號,大面積示范應用有效控制黃萎病對棉花危害。此次課題首次創立的分子標記聚合育種,是和轉基因與雜交并列的一個新的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標記把多個微效基因聚合到一個品種上,最后實現高產、抗病、抗蟲,優質等育種目標。
此次課題培育出的中植棉2號、新植雜2號、新陸中46號等13個系列抗病品種,已經有7個通過國審,6個通過省審,其中中植棉2號2007年至今連續9年為國家黃河流域區試抗黃萎病對照標桿品種,農業部連續6年推介中植棉2號等為主導品種,真正實現了棉花對黃萎病抗性的實質性突破。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審的抗病品種,而且它的纖維長等參數屬于優質棉的范疇,這個品種無論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還是在新疆地區,發率都控制在了千分之一以下。
“中國在棉花品質上與美國、埃及、印度等國家相比,還相差一個臺階,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的育種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品種適合機采和機械化管理的,提高生產力,降低人工成本。第二就是品質上要瞄準國際最先進的水平。織出來的布可以做高檔西裝,我們現在產出的棉花只能做牛仔褲,做普通西裝,一件賣1000—2000塊,人家高支紗的織出來的布,做成西裝,一件可以賣2萬3萬。差距就這么大。當然,先要滿足一個量的需求。在滿足量的基礎上,再向更高水準看齊。”戴小楓說。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