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年中國棉花生產總成本構成 |
![]() |
棉紗線進口倍數增長,每多進口1噸棉紗線即減少國內原棉消費1.05噸 |
這些天,各地陸續傳來新棉花開秤消息。最為引起市場關注的是新疆細絨棉和長絨棉,截至目前,南疆地區籽棉開秤價格在6.5元/公斤。“價格降了不少,8月中旬價格還是7元/公斤左右。”棉農反映,隨著籽棉上市增多,價格還在一路下滑。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產棉區形勢也不樂觀,業界擔心今年“賣棉難”。
雪上加霜的是,紡織廠采購熱情明顯下降。企業都在觀望,不敢涉險高價收購,紛紛表示走一步看一步。
今年棉花的產量、價格、質量很多指標讓整個市場措手不及。而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公布的“2016年中國棉花生產景氣報告”顯示,由于國際棉價遠低于國產價,棉紗線進口增長迅速,2010—2015年6年合計凈進口734.5萬噸,比前6年合計凈增527萬噸,增長254%。
棉花和棉紡織業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如果大量依賴進口必然會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日前,在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召集的棉花輕簡化化學調控技術培訓會上,中棉所研究員毛樹春等專家表示,我國應加強監測預警,提升科技話語權、決策參與權;以“中高端品質”引領棉花產業發展,用輕簡化機械化組織化引領現代植棉業發展。
——現狀——
高等級棉短缺 低等級棉過剩
我國棉花種植面積7000萬畝左右,總產650萬噸左右,棉紡企業對棉花的年均需求量約1000萬噸,看似需求大于產量,但“2016年中國棉花生產景氣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棉花減產9.3%—20.9%,凈減57.4—141.9萬噸,減產主要是種植面積的減少。此外,我國原棉庫存高,按每年去庫存200萬噸設計,至少需4年才能回歸到正常庫存水平。
同時,國產棉的市場份額不斷被進口棉擠占。2015年,我國從棉花產能、植棉意向、紡織用棉“三量齊增”到“三量齊減”,再到國產高等級棉短缺與低等級棉過剩“一缺一剩”,走勢令人擔憂。
毛樹春說,這導致了“成本高農民不愿種棉、價格高紡織企業用不起棉、品質差紡織企業不愿用棉”的產業困境。加之國內外棉價“倒掛”現象普遍,大量進口直接沖擊國內棉花生產、棉農增收和棉紡織業發展。
國內棉花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目前,國內棉花生產成本還在不斷上升。據統計,單位皮棉生產成本從2001年的7.20元/公斤增長到2013年的17.2元/公斤,年均增長7.53%。我國棉花生產成本高昂,棉花軋花及流通成本也很高,按2013年平均皮棉生產成本與原棉全成本對比,差值3798元/噸,即從皮棉生產成本到進紡織廠的原棉全成本要擴大1/3,而美國和澳大利亞由于棉花品質好、清潔化,僅有軋花加工費用,成本不及我國的20%。
中棉所研究員李亞兵說,棉花是勞動密集型的大田經濟作物,種植管理環節多、勞動強度高、用工投入占生產總成本的50%以上。
——問題——
國產棉“顏值不高”雜質多
除棉價“倒掛”外,國內棉紡廠不愿意用國產棉還有什么苦衷?
毛樹春分析說,國內異型纖維多、“三絲”問題突出(“三絲”主要指在棉花中混入的化學纖維、絲、麻、毛發、塑料繩、布塊等纖維)。新疆等地的棉田里,地膜碎片多,難以清除,導致總體上異型纖維含量遠高于美棉、澳棉;棉花一致性差,含雜率高、短絨率高、絨長度短;新疆等地機采棉的軋花加工質量問題也很突出,瑕疵點是手采棉的5倍以上。
據統計,國內機采棉成紗后棉結率比澳棉、美棉高10%—40%,成紗中的毛羽存留比澳棉、美棉高10%—20%。“毛羽對高質量針織物是有害的,因此,高質量針織物用機采棉紡紗要嚴格控制疵點數量。”毛樹春說,由于人工貴,美國和澳大利亞大規模采用機采棉,但機器無法辨識棉花中是否存在動物毛羽,美澳在棉田附近甚至設置了驅鳥器等,以保證棉花的高清潔度。
從美澳進口的棉花價格便宜,而且很干凈,一進廠就可以用于生產。棉紡廠當然喜歡用進口棉,這也逼迫國內棉花要走高質、清潔化的道路。
——對策——
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
毛樹春說,要破解當前的困境,棉花產業要用“中高端品質”引領產業發展,走準走穩“以質保量保規模”的新路子;用輕簡化、機械化和組織化“三化”引領現代植棉業發展,加快科技引領和支撐的步伐,破解國產原棉高成本問題。
李亞兵具體解釋說,要達到中高端的品質,就必須培育適合機采、適合機械化種植的新品種。從種植技術上統籌解決“高成本與低品質”的問題。
“比如新疆,作為我國最大的棉產區,由于氣候災害頻發、棉花品種配置不合理、調控措施不當,引起大面積晚熟、早衰,經常造成嚴重損失。2014年新疆棉花晚熟,產量損失20%以上;2015年高溫早衰,產量損失30%以上。”李亞兵說,棉花生產核心技術之一的化學調控,能起到控制株高,協調營養、生殖、生長的作用,促進集中成熟。但傳統棉花化學調控以葉面噴施為主,缺少操作性強的標準,往往導致調控效果不一,耗時費工,造成減產降質。“因此,我們通過推廣輕簡化化學調控技術,集中開花提早成熟,解決纖維品質一致性差問題,提升中高端棉的產出率。”
據測算,應用輕簡化化學調控技術,省工60%以上,有效保護土壤結構和田間滴灌系統,棉苗免受機械損傷,棉農平均畝產增收200元以上。
組建科技聯盟提質增效
為了更好地研發和推廣新技術,中棉所正在牽頭組建“國家棉花產業聯盟”。中棉所成果轉化處處長黃群說,這是按照農業部、中國農科院關于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的重大布局和要求,聯合全國棉花科研、生產、推廣、加工、紡紗以及農資、農機具等相關優勢單位進行組建,目前已在西北(新疆)、黃河、長江三大棉區分別建設了“聯盟科技園”。
阿克蘇地區農業局副局長張勇說,棉花是農產品,每個地域和品種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有所不同。因此,阿克蘇在棉花生產方面正在推行“訂單式”生產。即根據棉紡織廠的需求,在一個村子里統一種植相應的棉種,統一管理,盡量做到纖維品質的一致性、清潔化,滿足紡織廠的需求。
“國家倡導供給側改革,棉花生產也是如此,根據紡織企業需求,在對‘品質中高端’形成普遍共識的基礎上,通過科技支撐,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使我國向植棉業強國邁進。”毛樹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