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應該面向產業重大需求,加強瓜果科技創新,為果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并且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瓜果產業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瓜果生產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品市場,曾經的“貢果”“仙果”已經走上普通老百姓餐桌。
不過,“目前我國果業的國際競爭力遭受嚴峻挑戰,我國果品市場遭到來自國內外的雙重‘擠壓’。”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在參加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百項新成果推介觀摩會時指出,瓜果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國農科院果樹瓜類學科緊緊圍繞國家和產業重大需求積極開展各項科研工作,經過60年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已經成為服務果業發展的排頭兵。
名副其實的瓜果大國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農業現代化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果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特色優勢產業,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我國瓜果產業生產規模快速擴大。過去10年間,我國瓜果栽培面積增加30%,產量增加90%。世界主要瓜果產業面積和產量的增加主要來自中國。我國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世界第一大瓜果生產國。
不僅生產量大,消費量也大。近年來,每個消費者都能切身感受到我國的果品市場產品更加豐富,周年供應能力逐步增強。這其中既有我國果業進步的貢獻,也有來自世界多國的進口果品。美國的蘋果與櫻桃、新西蘭的蘋果和獼猴桃、澳大利亞的柑橘與牛油果、智利的櫻桃與藍莓等充斥我國高端市場。如2015年,新西蘭蘋果對華出口增長750%,獼猴桃增長60%,而且其價格是國內同類果品的5~6倍。
“毫無疑問,我國既是世界第一大果業生產國,又是世界第一大果品消費國,舉世矚目。”劉旭說。
精準扶貧的重要體現
“果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已經成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指出。
特別是在精準扶貧方面,果業發揮出了巨大效用。我國大多數貧困地區為偏遠山區,由于無礦產資源,又缺乏致富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來一直處于貧困之中。盡管山區種植大田作物存在產量低、靠天吃飯的問題,但在發展果業生產方面卻具有平原地區所沒有的優勢。山地果園具有光照好、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更能生產出平原地區所不具有的優良品質的果品。
陳萌山表示,利用山區生態特點,發展優質特色果品生產,并結合綠色采摘休閑農業、特色旅游產業,將是這些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目前有很多成功案例可循,如太行山區“富崗蘋果”、河南三門峽“二仙坡蘋果”、河北威縣“威梨”、河南寧陵“金頂謝花酥梨”、沂蒙老區“蒙陰蜜桃”、四川阿壩大櫻桃、武陵山區紅心獼猴桃等產業,已經幫助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據了解,河南寧陵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全國唯一的優質酥梨生產基地。近年來,寧陵縣通過提升科技支撐水平,讓老產區注入新活力,助推當地脫貧攻堅。
科技創新引領果業發展
果業與畜牧、蔬菜構成我國農業三大支柱產業,近年水果產業產值在農業生產中的占比逐年增加,盡管總量不及谷物、畜牧以及蔬菜,但增幅穩居前列。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逐漸建成,果品成為城鄉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農產品,果業在我國食物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陳萌山說,面對現實需求,中國農科院高度重視果業發展,鄭果所更是走在創新前列,堅持“頂天立地”發展目標,密切聯系產業,積極踐行“三個面向”要求,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我國果樹瓜類產業主戰場,行業中的影響力逐年增強,已經成為我國果樹產業服務的排頭兵。
“鄭果所作為以果樹和西瓜甜瓜為研究對象的國家隊,肩負實現我國‘果業強、果農富、果鄉美’的重大使命和責任。”鄭果所所長曹永生說。
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但不是水果生產強國。無論在品種方面還是在技術方面都有待提高。“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是實現果業強國的必然之路。”曹永生認為。
鄭果所經過近60年的發展,形成了涵蓋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生理、植物保護、貯藏加工、質量檢測、風險評估、科技信息、示范推廣等學科體系,創建了種類齊全、學科完整、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研究體系;取得科研成果202項,其中10項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90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培育并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果樹瓜類新品種185個;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果品貯藏加工研究。由于果品消費季節性強,規模化果品生產的最大隱患是集中供應導致銷路難的問題。作為易腐易壞的生物產品,沒有貯藏加工技術作保障,產業高效的潛力將受到巨大影響。鄭果所大力發展貯藏加工技術,以期為產業減損增效提供技術支撐,代表加工產品有果酒系列、健康飲品系列、干制品系列等,大大提升果品價值。
提升競爭力應對新形勢
盡管我國果業發展迅速,結出累累碩果,但是面對當前世界果業形勢,我國果業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國際競爭力受到嚴峻挑戰。
“目前,瓜果產業面臨國內產量過大、優質果率不足;勞動者的技術素質偏低,生產成本快速上升,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還沒有得到解決;可持續發展受到約束,生態遭到破壞,病蟲害發生嚴重,比較效益降低;而與此同時,國外優質水果正在加快步伐占領我國市場。”劉旭表示。
面對這些困境,瓜果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
曹永生說,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果業的發展基本依賴數量擴張,而對質量的提升重視不夠,果品在外觀和口感品質、農藥和化肥殘留等方面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與世界果業發達國家相比,質量已成為制約我國瓜果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劉旭建議,瓜果產業要調區域結構,大宗水果向優勢產區調整,發揮規模優勢;調樹種結構,向特色水果調整,發揮資源優勢;調品種結構,向優質調整,外觀亮麗、口感舒適、營養豐富的水果將會持續受到青睞;調種植方式,適度發展休閑果業,發揮其獨特的“園藝”優勢。
同時,瓜果產業的發展也要正確處理好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關系,形成同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果業發展格局,實現瓜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我國瓜果產業科技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距離產業需求和參與國際競爭還有很大差距。專家認為,應該面向產業重大需求,加強瓜果科技創新,為果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并且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總之,新形勢下應加強科技創新對瓜果產業的技術支撐,走優質、安全、簡約、多樣、高效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劉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