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實施“鹽堿地分區改良和綜合利用技術集成示范”重大科技任務,旨在科學評價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破解制約鹽堿地產能提升面臨的技術瓶頸,打造我國5大鹽堿類型區治理樣板。
據悉,“十四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鹽堿地產能提升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重大任務,并在“品種、技術、產品、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創建了黃河三角洲、“幾字彎”等典型鹽堿區糧油作物、飼草作物和特色作物產能提升技術體系。本次重大科技任務是原重大任務的擴面升級,從原來全國兩大鹽堿地區域拓展到五大區域,針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加了水肥一體化降鹽、立體組合高效排鹽、菌-植互作抗鹽等新技術、新產品研發以及分區分級利用評價相應研究內容。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該重大科技任務負責人李玉義介紹,針對我國鹽堿地分區分級利用技術儲備薄弱、治水改土綠色高效改良產品及裝備缺乏、“三北”鹽堿地綜合集成示范力度不夠等問題,該重大科技任務聚焦鹽堿地產能提升、可持續利用和特色農業發展目標,按照“以種適地”“以地適種”相結合的思路,開展適生抗逆作物和微生物資源評價篩選,突破鹽堿地高效脫鹽、快速培肥、多水源利用、生物強化等鹽堿阻控與產能提升關鍵技術,研發靶向控鹽調理劑與培肥產品以及綠色智能改土裝備,強化技術熟化、模式集成以及示范區建設,構建鹽堿地分區分類綜合利用技術模式,打造示范樣板,輻射帶動我國鹽堿地大面積改造提升。
據了解,該重大科技任務實施有望解決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產品裝備短板問題,為有效遏制鹽堿地退化趨勢、新增后備耕地資源提供重要支撐。在“以種適地”方面,預期選育一批耐鹽堿大豆、小麥、油菜等作物新品種和新品系,突破耐鹽閾值;圍繞“以地適種”方面,創新鹽堿障礙靶向消除、土壤快速培肥、水肥鹽精準調控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與產品,創建增碳降鹽、節水生態協同產能提升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