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年前震動國內乳業界的“三聚氰胺風波”之后,近日蒙牛牛奶被檢出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M1超標,又一次將農產品真菌毒素污染話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針對國內相關研究基礎薄弱,標準水平不高等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劉陽博士今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大聲疾呼,加強農產品真菌毒素控制技術研究已經刻不容緩了。
268℃以上高溫才能殺滅黃曲霉毒素M1
劉陽介紹,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的次生代謝產物,主要包括曲霉毒素類、鐮刀菌毒素類、青霉菌毒素類等,對農產品產生危害的主要是黃曲霉毒素和鐮刀菌毒素,主要污染小麥、玉米、水稻、花生等糧油作物及其制品。
真菌毒素具有致癌、致畸、致細胞突變的作用,能引起急、慢性中毒,損害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等,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劉陽解釋此次蒙牛事件中的“元兇”黃曲霉毒素M1——它是牛、羊等哺乳類動物食用了被黃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飼料后,在體內經過羥基化產生的,主要存在于乳汁及腎、肝、乳腺中,肉中含量甚微。此外,一些黃曲霉和寄生曲霉也可在農產品中直接產生黃曲霉毒素M1。他強調,黃曲霉毒素M1是一種強毒性、強致癌物質,其毒性是氰化鉀的3倍、砒霜的20倍、敵敵畏的30倍。另外,黃曲霉毒素M1性質穩定,一般的加熱、滅菌等食品加工過程不能將其破壞,268℃以上才能破壞其結構。
因此,黃曲霉毒素和鐮刀菌毒素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自然發生的最危險的食品污染物;2002年,黃曲霉毒素M1被WHO列為I類致癌物。
真菌毒素坑農“四宗罪”
劉陽列數真菌毒素主要的四大危害,包括:導致農產品大幅減產,使農產品品質下降,危害人、畜健康,阻礙農產品出口。
據統計,全球25%的糧油作物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在我國,受氣候因素和農戶個體種植方式的影響,糧油作物受真菌毒素污染現象更為嚴重。
受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后,作物產量大幅降低,如鐮刀菌及鐮刀菌毒素污染能使小麥減產21%-71%。
真菌毒素還在糧油作物的收獲、貯藏、加工過程中產生污染和危害。以FAO估算全球25%糧油作物受真菌毒素污染計算,按其中2%因污染嚴重而失去營養和經濟價值的比例,直接經濟損失0.1億噸(200億斤)。在我國,每年因真菌毒素污染造成的農產品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40多億元。
在農產品出口環節,目前,全球99個國家制定了食品和飼料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標準。
近幾年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提高了真菌毒素的限量標準,嚴重影響我國糧油產品的出口,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據統計,2010年,我國出口歐盟食品違例事件共294起,其中真菌毒素超標事件80起,占食品總違例事件的27.2%,真菌毒素超標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歐盟的最大阻礙。
只有零星分析,缺乏系統研究
雖然真菌毒素如此“劣跡斑斑”,但劉陽表示,公眾大可不必談“菌”色變。因為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我國也制定了農產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標準,國家質監總局把黃曲霉毒素M1作為乳及乳制品必須強制檢測和監測的指標,“只要經檢測符合國家標準,公眾就可以放心消費”。
而要讓公眾真正、徹底地放心,對農產品真菌毒素相關機理和控制技術的研究就必須及時跟進。
劉陽強調,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基礎薄弱,“只有零星分析,缺乏系統研究”——已有的研究,局限于檢測應用,或是植保方面的防治病害。
他所說的系統研究,就包括減損提高農產品產量,保障農產品營養品質,減少糧油、飼料儲藏和加工過程中的損失,保障人和動物的健康,促進農產品的出口貿易,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
據他介紹,這是一個真正的“系統工程”,涵蓋了農產品從田間、貯藏、運輸、加工、銷售直至餐桌的真菌毒素全程控制。他舉例說,種植過程中,真菌毒素抗性作物品種篩選和應用,“可以優選出少發霉的品種”;收獲后低成本產地快速干燥技術和設備,“可以成為農產品防霉變的第一道防線”。貯藏過程中的糧油原料倉儲真菌防控技術集成,加工過程中的微生物發酵去除技術,都是“用生物法防治農產品真菌毒素污染”的有效手段。而對于已遭污染的農產品,“像牛奶這樣的,只能倒掉”;但許多谷類農產品,可以采取生物降解、去除技術,比如相關降解、吸附微生物,降解酶制劑等,都可以去除污染,達到無害化。此外,還包括相關快速檢測技術、在線檢測技術、同步精準檢測技術的研究,以及農產品真菌毒素防控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加工真菌毒素安全控制系統的建立等。
劉陽透露,作為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糧油真菌毒素控制技術研究”不日即將開題,這將是國家“五大科技計劃”中,迄今唯一一個農產品真菌毒素防控領域的項目;而明年,國家“973”項目中,也可望有相關課題列入。(本報北京12月2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