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監測預警是其中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的一環。4月20日將迎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十周年,十年來,在監測預警的路上,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正在大踏步向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充足,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好、更牢。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農業生產周期長、季節性明顯、市場信息碎片化,千千萬萬的小農戶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極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
從國內來看,農產品消費彈性相對較小,受種植面積、異常天氣、上市茬口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個別品種價格有時會出現大起大落。對于普通農戶而言,知道自己種了多少,也知道上個周期的價格,但卻不知道市場走勢和價格風險;對于政府部門而言,面對“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供求失衡,亟需合理引導預期,防范價格暴漲暴跌風險。從國際來看,極端天氣及國際地緣環境等因素,也給國內糧食供給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普通農戶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較少,對市場供求難以做出準確判斷,往往“豐產”卻不“豐收”,這將傷害農戶種糧積極性,進而影響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
農產品保供,預警為先。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需完善預警手段。當前我國農業生產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必須統籌用好市場和政府兩類政策工具,以監測預警手段防范農業風險。
中國農業展望作為監測預警的手段之一,在強化市場導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國農業展望根據國內外農業市場、政策、氣候等方面的新變化,對主要農產品供需形勢進行短期、中期、長期展望,主動應對國際變化,積極釋放市場信號。另一方面,普通農戶也能通過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及時獲取產銷信息,適時調整產銷預期,合理優化種植結構,保護農戶種植積極性。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發揮了農產品市場預期的“穩定器”作用,為應對風險挑戰、保障糧食安全筑牢了“壓艙石”;期待在未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繼續續寫更加絢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