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由15個國家共同簽署的、全球體量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落地實施,這標志著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邁出了堅實步伐,表明我國正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加快適應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變革和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實際行動維護經濟全球化和打造高質量世界經濟。
RCEP是我國入世20年來的又一次全局性貿易開放,作為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互惠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不僅將全面提升我國與區域成員的經貿合作水平,還將成為新時期我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助力。RCEP成員多為農業生產或貿易大國,RCEP預計將從五個主要渠道影響我國農業發展:
一是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關稅削減與貿易便利化有利于促進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大調劑性、緊缺型農產品進口,也會帶來外部市場競爭,面臨澳新高競爭力農產品(如奶制品、牛羊肉)、東盟低成本農產品(如大米、水產品)、日韓高附加值農產品(如高端果蔬)等市場沖擊。
二是農業服務貿易。各國在服務領域做出了遠超各自“10+1”自貿協定的承諾,將在農業生產服務業、農產品物流、跨境電商等方面進行全新整合。
三是農業投資。RCEP提升了涉農行業的投資開放程度和政策透明度,采用負面清單方式作出了較高水平的開放承諾,例如泰國取消了禁止外資進入大米種植、牲畜飼養、蔗糖加工等領域的規定,可為我國投資布局相關行業提供便利,同時,也需在引進外資過程中謹防國計民生行業被外資過度的滲透與控制。
四是農業技術合作。RCEP納入了高水平的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等現代化議題,可以促進成員國的經濟與技術合作,例如,東盟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動植物疫病疫情多發,中國可以通過深化合作來防控疫病疫情輸入。
五是規則協同。RCEP整合了域內多個“10+1”自貿協定,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等方面的協同,有助于減少我國蔬菜、水果等優勢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同時也壓縮了我國應用技術性措施來維護國內農業產業安全的空間。
我國農業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RCEP的這五條主要影響渠道,將助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融合,影響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一是借力RCEP穩定農產品供應鏈。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受阻,RCEP成員國多為我國地理相近國家,有助于我國以安全為前提優化農產品貿易供應,另一方面,RCEP成員國的農業發展各具特色,兼具競爭性與互補性,在豐富和穩定我國農產品供應的同時,也可能給我國農產品生產形成較大沖擊,例如熱帶水果、畜牧產品等。需要在RCEP框架下助推解決我國農產品供應不穩、供給不足、競爭力不強等安全問題。
二是借力RCEP優化農業產業鏈。國內資源環境要素約束趨緊,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使用成本持續上升,農業缺乏比較優勢的問題日益凸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一步倒逼。需要在RCEP框架下形成更有效率和更有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
三是借力RCEP提升農業價值鏈。隨著要素稟賦結構與比較優勢變化,我國需要加快由以稟賦的比較優勢嵌入全球價值鏈轉向立足農業核心技術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價值鏈嵌入方式,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競爭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都形成了較大沖擊,更加需要我國農業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和資金、技術等稟賦優勢,積極融入區域農業價值鏈分工體系,維護農業供應鏈產業鏈穩定。
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相互滲透,互為支撐,又層層遞進,各有側重,其中農產品供應鏈側重產品層面,保障糧食與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農業產業鏈側重產業層面,激發農業提質增效;農業價值鏈側重國家戰略和企業層面,關注國際競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在RCEP落地實施的重要時點,農業領域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國內國際兩大循環相互促進、資源與市場優勢互補的過程中,經歷邁向農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陣痛”與“涅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農業發展,由農業大國逐步走向農業強國。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RCEP對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與應對戰略研究》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