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條銹病是他三十多年的老對手
歷時近20年科技攻關,他和團隊成員共同完成了“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項目,有效控制了條銹病的爆發與流行,每年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增收節支總額達120多億元。他就是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陳萬權研究員。
“如果不加防治,兩碗面條就有一碗被它奪走”
1月24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陳萬權。提到剛剛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他和我們談起了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的老對手——小麥條銹病。
“從我國栽培小麥開始,銹病就出現了。《馬首要諺》和《齊民要術》將它稱之為‘黃疸病’或‘麥疸病’,是一種隨高空氣流遠距離傳播的流行性病害,是我國小麥生產上的大敵。”陳萬權說,“小麥條銹病究竟有多厲害?如果不加以防治,百姓餐桌上兩碗面條就有一碗被它奪走!”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小麥條銹病在我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與流行,1950年的全國病害大流行,損失的小麥占小麥總產量的41.4%,超過當年全國夏季征糧的總數。可以說,早日攻克小麥條銹病關系到我國小麥生產和糧食安全。如何有效防治這一“國病”,是擺在我國農業科學家面前的重大課題。
從1991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牽頭,組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20多家科研教學單位和技術推廣機構的100多位科學家,開展攻克小麥條銹病的全國大協作。
30多年來,課題組人員出出進進,而陳萬權卻從開始一直堅持到現在。“我們每年要召開一次協作組會議,交流研究進展,研討防治對策,分工負責地開展三種銹菌致病性變異和品種抗病性變異監測,每年組織2~3次病害的越冬越夏和秋苗病情調查。無論有沒有課題經費支持,活動始終沒有間斷,這個協作組應該是農業領域的一個典范。”陳萬權說。
“再苦的條件,我們也都要克服”
“野外調查都是馬不停蹄、起早摸黑、冒雨冒雪的進行。”說起在菌源基地考察的經歷,陳萬權感慨萬千。
小麥條銹病的菌源基地大都在少數民族聚集地,當地生活條件艱苦,交通不便,科研人員吃住都很不習慣。“條件雖然辛苦,但收獲真的很多,搞農業科技就是要下田,要與農民交朋友,為農民排憂解難,再苦再難,我們也都要克服。”在陳萬權和團隊成員的眼里,條件的艱苦并不算什么苦難,在長期的課題研究過程中,他們還是常常面臨著經費不足的窘境。
由于國家科研投資采取競爭性公開招標為主的科研投入模式,基本是5年一計劃,有時項目結題后,青黃不接,沒有項目就成了無米之炊了,常常出現“斷奶”、“斷糧”,但他們節衣縮食,將基礎性工作不間斷地進行下去。
盡管困難重重,十多年來,陳萬權帶領著協作組,在前人鋪就的道路上不斷創新。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他們找到了小麥條銹病的“老巢”,發現中國小麥條銹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兩大菌源基地,應用GPS、親子鑒定等技術,查清了菌源基地的范圍和作用,研發成功分子診斷和異地測報技術,在全國建立了100多個監測點,實現了對病害的早發現、早預測和早防治。
在此基礎上,陳萬權和他的團隊對菌源基地條銹病發生規律開展了系統研究,提出了“重點治理越夏易變區、持續控制冬季繁殖區和全面預防春季流行區”的分區治理策略,創建了以生態抗災、化學減災為目標的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防病增產效果顯著。
“一輩子就干這一件事,當然要干好”
幾番風雨,幾度耕耘,幾分收獲。陳萬權參加完成的“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體系”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獲得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由他主持完成的“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生態治理技術研究與應用”2010年獲得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技獎一等獎和2011年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2012年底,“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當然很高興,這是對我們科研工作的肯定,是對我們科研人員的鼓勵。”據了解,此次陳萬權及其團隊的獲獎也是我國近30年來植物保護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要說我們取得的任何成就,那都是長期大協作的結晶。農業科研必須要大協作,要長期堅持,這是最為關鍵的。農業科研面向的產業是農業,服務的對象是農民,服務的場所是農村,受眾貧窮,條件艱苦,要有吃苦耐勞,堅持不懈,不畏難、不怕苦的精神。”
陳萬權坦言:“獲獎只是一個新的起點,是對過去工作的反映,但與小麥條銹病的斗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戰爭。”談到今后的工作,他說,“眼下,小麥條銹病的小種還在不停地變異,氣候條件和耕作栽培制度也在不斷地變化,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控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小麥條銹病的研究,對構建的病害綜合治理技術體系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實現病害持久控制,確保小麥生產安全。一輩子就干這一件事,當然要干好!”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