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云南省會澤縣燕麥整體長勢良好,預計5月下旬進入收獲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徐麗君副研究員欣慰地說。受中國工程院委托,資源區劃所專家團隊經過近3年的科技攻關,研制了會澤縣冬閑田高產燕麥種植與其他作物間輪作技術,充分利用冬季大量閑置的土地,避免春季與作物爭地的問題。
據悉,云南省會澤縣地處滇東北烏蒙山主峰地段,是我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會澤縣山高陡峭,生態環境脆弱,山地面積占比高達95.7%,截至2019年底全縣有人口106.8萬,其中6.9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縣,更是第二深度貧困縣。由于科技投入相對低、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農業耕作以馬鈴薯、玉米為主,農業科技較為落后,大量春閑田、冬閑田閑置,土地效益產出比偏低,嚴重影響會澤縣脫貧攻堅和群眾致富。
從2017年開始,徐麗君副研究員多次前往中國工程院扶貧點會澤縣開展產業扶貧工作。調研組在與有關鄉鎮、村、種植戶多次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充分利用會澤春閑田與冬閑田開展優質燕麥高效利用的試驗方案與發展思路。調研組分別于2018年3月、10月開展了兩次試驗,進行了不同茬口燕麥科技攻關,專家們先后10余次來到田間進行試驗跟蹤,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和改進后,取得了超預期的結果。根據實收測產結果,新品種與地方傳統燕麥品種相比,冬閑田燕麥種子生產產量提高2-3倍,土地凈收益提高幅度均在800元/畝以上,為當地發展燕麥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心劑”。2019年冬,會澤縣11個鄉鎮推廣種植燕麥5萬畝,其中涉及貧困戶4755戶15873人,種植燕麥16579.98畝,戶均3.49畝。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國,為了使疫情對生產影響降低到最小,徐麗君副研究員帶領的專家團隊通過電視電話、微信視頻等新媒體方式,時時與會澤燕麥推廣部門及種植農戶連線對接,對燕麥生育全過程進行遠程會診與指導,通過線上指導有效地解決了“什么時間追肥”“病蟲害如何防治”等種植農戶的實際田間管理問題,為燕麥春耕生產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根據當地技術人員調查統計,到目前,燕麥預計畝有效穗平均在25萬穗,籽實產量在250-300千克/畝、燕麥秸稈300千克/畝左右。按現行市場價燕麥籽粒6元/千克,燕麥秸稈1元/千克計,預計平均畝產值1800-2100元,扣除成本300元,畝凈收入1500-1800元。此外,燕麥收獲之后輪作馬鈴薯等作物,可實現一年兩季作物的直接受益。以輪作馬鈴薯為例,畝均產量可達3噸以上,純收入3000元/畝,進而可實現畝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為“種好一畝地,脫貧一個人”的幫扶目標蹚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