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充分發揮國家級畜牧獸醫科研單位技術人才優勢,把脫貧攻堅當作守初心擔使命的主戰場,真幫實扶,打造科技創新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臨潭模式。其中,蘭州牧藥所幫扶的4個村的貧困面全面下降,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群眾致富能力不斷增強,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43.29%下降至2019年末的0.69%,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160元提高到5980元,紅崖村已于2015年底脫貧,南門河村、羊房村、肖家溝村已經通過縣級和州級驗收。
臨潭縣地處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寒山區溝壑地帶,海拔2600米至3500米,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2012年以來,蘭州牧藥所深入臨潭縣新城鎮,在南門河、肖家溝、紅崖、羊房4個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工作,取得了科技示范與精準幫扶的雙豐收,總結出“一提高、兩強化”的幫扶經驗。
蘭州牧藥所根據實際,精準施策,制定4個幫扶村的5年產業發展規劃和6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一戶一策”幫扶方案,建立健全貧困戶各類檔案資料,明確幫扶措施、幫扶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幫扶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黨委書記孫研介紹說,他們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科技支撐與產業發展相融合,每年派出3-5名年富力強的科技人員長期駐村,先后選派干部89批266人次進村入戶幫扶,先后投入200余萬元自有資金培育鄉村產業,助力當地精準脫貧。
蘭州牧藥所根據臨潭縣資源條件、畜牧產業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需求等實際情況,開展肉羊新品種引進及肉羊綠色發展技術模式的集成示范推廣,引進高山美利奴細毛羊種羊315只,建成良種繁育示范基地3個,示范推廣肉羊人工授精、羔羊早期斷奶及優質雜交組合利用等技術,實現肉羊良種的高效利用,提高肉羊的個體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開展牦牛新品種引進及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引進大通牦牛種公牛14頭,建成2個大通牦牛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品種改良提高當地牦牛生產性能;推廣牦牛適時出欄、補飼育肥、疫病防控、暖棚養殖等繁育綜合配套技術,提升牦牛養殖效益。開展中蜂健康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建成中蜂健康養殖技術示范基地2個,示范推廣中蜂活框養殖、人工育王技術及中囊病防控等技術,促進臨潭縣中蜂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開展紫花苜蓿、青貯玉米新品種引進選育及示范推廣,建設“中天1號”“中天2號”紫花苜蓿、青貯玉米標準化生產示范點,示范推廣紫花苜蓿、青貯玉米栽培、收獲、加工、貯藏技術,推廣面積達2000多畝。
新出生的羔羊。(符金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