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城鄉轉型發展新時期,特別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和糧食價格高位運行的背景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不僅大幅提高了國內的糧食自給率,對平衡全球糧食供求、穩定國際市場價格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而且也極大增強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為中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來糧食生產成本提高、耕地面積有限、勞動力持續轉移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更需堅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發展道路。
增產源于單產 單產依靠科技
我國糧食生產呈現“增長—波動—增長”的發展模式。據統計,1978年我國糧食產量為30476.5萬噸,到1998年突破50000萬噸大關,隨之波動下降。2003年,全國糧食產量只有43069.5萬噸。2004年,黨中央對農業農村經濟政策做出重大調整,促進糧食生產迅速恢復發展,全年糧食產量達46946.9萬噸,扭轉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57121萬噸,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8年增產,這說明我國糧食生產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糧食總量增長主要源于單產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總量增長是由單產提高和播種面積擴大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播種面積的擴大的空間非常有限,對糧食總產量的貢獻呈下降趨勢,而單產提高對糧食總產量增長的貢獻呈現上升趨勢。2004~2011年糧食連續八年增產,產量累計增加了14051萬噸,其中,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和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對總產量增長的貢獻分別為62.3%和37.7%。
糧食單產八年中有七個年份實現增長,均高于1998年畝產300公斤的紀錄,2011年總產達到5.71萬噸,畝產達到344公斤,單產比上個糧食豐產期的1998年約10%,比2003年提高15.6%,實現了畝產、總產雙雙超過歷史最好水平。
而單產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提高到2010年的52%,表明農業科技在實現糧食總產量跨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并極大增強了我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因此,從目前我國農業資源的稟賦來看,土地相對于勞動而言更加稀缺,政府必須大力加強農業生物化學性技術進步來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提高糧食安全水平。
此外,糧食單產還有較大的增產潛力。目前我國稻谷、玉米和大豆的平均單產分別僅為美國的75.4%、51.8%和55.7%,這說明我國三大作物的單產增長潛力還是有相當大的空間,如果通過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含量、特別是優質高產良種的推廣,水稻、小麥、玉米生產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總產可以提高30%以上。我們要始終堅持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效力,推動我國糧食持續增長。
應科學認識“八連增”
雖然我國實現了糧食連續八年增產,但這是在2003年糧食產量43070萬噸(20年來的最低谷)水平上實現的;2007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50160萬噸,仍低于1998年的51230萬噸,到2008年才實現當時歷史的最好水平,達到52871萬噸,所以這一階段主要還屬于恢復性增產。事實上,如果用最近三年和五年的糧食總產量的平均值計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致在53576 ~54950萬噸。
據有關研究表明,世界糧食單產年均增速已由20世紀60年代2.7%下降到目前的0.9%,到2030年將進一步放緩,而屆時世界糧食增產總量的70%~80%必須通過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來實現。中國作為世界農業生產和消費的大國,1978~1985年是我國糧食史上的一個黃金期,糧食單產年均增長率為4.69%,從1985~1998年期間,年均增長率降至1.99%,1998~2003年期間,糧食單產增長率出現了停滯和徘徊,直到2004~2011年糧食連續八年增產,年均單產增速恢復到1.61%,但仍未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糧食單產增長速度的減緩,表明我國科技成果儲備的不足及科技成果轉化環節的薄弱,必須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建議突出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糧食生產技術供給
在農業科技進步過程中主要包涵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農業生物化學性技術進步來提高土地產率,主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目標,這種技術進步模式主要是通過政府主導的強制性技術變遷來實現;另一種是通過農業機械性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這種技術進步模式主要是通過市場誘導性技術變遷來實現。
這要求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把糧食生產的投入放在公共財政的優先位置。強化超高產優質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的攻關,有計劃地推出一批高產、優質品種,并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產區大面積示范推廣一批已有的高產、優質品種和節本、增效實用技術。加強科研基地建設,在優勢產業帶建立相應的育種和技術創新中心,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同時抓好先進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示范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步伐。(作者單位:中國農科院農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