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日一早,太陽就明晃晃照在北京城。位于北三環聯想橋東南側的一塊麥田,傳來轟隆隆的聲音,一臺小型收割機正在有條不紊地收割已經成熟的小麥。陽光燦爛、溫濕適宜,正是收獲的好天氣。
麥田周圍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收割機的聲音并不明顯,但吸引了來來往往的路人駐足觀望。有些人在麥田外的過街天橋上用手機拍照。
這里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150畝試驗田,用于開展小麥、玉米、大豆、水稻和雜糧等作物研究。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里保留下這塊農業科研試驗田,殊為不易。不過,這塊試驗田的科學價值要遠超這塊土地的市場價值,甚至可以說是一塊“無價寶地”。
“這里是中國現代小麥育種研究的起點之一,也是小麥品質育種的發源端。”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成員、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廣才正在地里忙活,安排機手收割。他驕傲地介紹說,這塊試驗田培育出“中麥”系列小麥、“中單”系列玉米、“中黃”系列大豆、“京粳”系列水稻等340個新品種,推廣面積超過5億畝,累計增產150億斤。“中黃13”大豆連續9年推廣面積全國第一,累計超過1億畝;“中麥175”是近年來我國北部冬麥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中單808”是西南地區的玉米主栽品種。
這里不僅孕育出眾多新品種,還是一系列重要的栽培技術創新之地。近年來,科研人員研發了“玉米溫光資源定量優化增產增效技術”“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等提質增效生產技術,促進了作物綠色發展模式的大面積應用。密植高產和機械粒收等核心技術連續6次創造了我國玉米高產紀錄。
麥香陣陣,收獲滿滿。半個多世紀以來,金善寶、陳鳳桐、戴松恩、李競雄、徐冠仁、鮑文奎、董玉琛、莊巧生、劉旭、萬建民、錢前等11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鄧景揚、王連錚、翟虎渠等杰出科學家的汗水灑落在這塊田地。他們培養出的一大批科學家已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中堅力量。
截至15日,全國夏糧收獲已到九成。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實地調查分析,今年夏糧面積穩定、單產提高,豐收已成定局。而農業科技為中國人端牢手中的飯碗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小麥育種已經從傳統育種發展到利用基因組學、轉基因技術、分子設計育種等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進行育種,不過試驗田的作用仍不可或缺。”趙廣才說,小麥科研正在聚焦節水抗旱、抗病蟲害、提升品質等方面,推動實施“藏糧于技”戰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