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林果專家劉濟偉來到河北省阜平縣掛職副縣長,阜平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窮。山地面積326萬畝,耕地面積僅僅21.9萬畝,人均0.96畝,每畝效益不超過1000元,沒有特色產業,就種玉米和大棗。在走遍了全縣13個鄉鎮209個行政村后,劉濟偉發現了阜平縣貧窮面貌后面的優勢。
山地冷涼,晝夜溫差大,適合發展林果產業,加上阜平的經濟發展落后,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相對保護較好,是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一番調研分析,劉濟偉建議:以發展蘋果、晚熟桃、葡萄等為主的果樹種植,打造京津冀地區優質特色果品生產供應基地。用劉濟偉的話說:“現代農業發展到這個階段,不是種什么都能賺錢了,發展產業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而且要規劃長遠,不能做過幾年就被市場淘汰的產業。”
過去只種過玉米,沒種過水果,突然號召大家栽上葡萄枝,而且果樹種植得好幾年才能看到掛果,老百姓的積極性并不高。2015年3月,劉濟偉指導阜平縣固鎮村建設葡萄種植示范園。從果園選址到現場施工,他都全程參與指導。按照設計好的園區定植圖,幫工人一起拉線、撒灰、開溝、施肥,安裝節水灌溉和電力設施。根據當前國內葡萄生產銷售情況,挑選出8個優良葡萄品種,帶領葡萄園負責人奔赴幾百公里采購種苗。栽植、修剪、抹芽、吊蔓、掐尖,不錯過任何一個環節。
在城南莊鎮易家莊村的葡萄種植基地,種植戶尹文軍告訴記者,過去種玉米,一畝地就賺1000多元錢。剛開始種植葡萄的時候,大家是沖著劉縣長說的“今年栽苗,明年就掛果”來的。要想實現好的收成,就得按照科學的栽培方式來,尹文軍說:“劉縣長教我們樹型要改成Y型,我們聽他的,果然葡萄長得不錯,我們農民就是要和科技緊緊焊在一起,才能增收致富。”2016年,葡萄首年掛果,畝產就達到700多公斤。在周圍縣市葡萄批發價格只有每公斤3元左右的情況下,阜平葡萄種植園產出的葡萄因品種優良、管理規范,品質極佳,售價高達每公斤20元,供不應求。
2016年劉濟偉又從山西等地請來了三位果樹專家,他們都是過去他在果樹所服務地方產業時帶出來的“徒弟”,他們組成的林果產業專家服務小組定期組織果農進行技術培訓,提升果農果樹種植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