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劉思國 張艷禾 記者李麗云)抗生素的濫用和過度使用造成對抗生素有耐藥性和多重耐藥性超級細菌的產生,這一現象已成為全球性醫療難題。為探究細菌耐藥性的分子機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細菌病研究團隊開展了豬源大腸桿菌攜帶多重耐藥基因分子機制的研究,并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刊登于近期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的英文雜志《抗菌化學治療》。
哈獸研動物細菌病研究團隊張萬江博士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革蘭氏陰性菌豬源大腸桿菌中發現攜帶cfr基因的質粒。捕獲該質粒的細菌可以抵抗人類臨床上常用的8至9種抗菌藥。
據張萬江介紹,細菌通過質粒將編碼單個耐藥基因進行整合是其產生多重耐藥的機制之一。經過研究發現,cfr基因是質粒攜帶的多重耐藥基因之一。該基因中的甲基化轉移酶,能同時介導氯霉素類、惡唑烷酮類、林可胺類、截斷側耳素類和鏈陽菌素A類等五類化學結構不同的抗菌藥物,使細菌對這些藥物產生耐藥性。而這五種藥物既包含獸醫臨床一線抗感染藥物,也有人醫臨床治療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最有效和最后一道防線的藥物(利奈唑胺)。因此,研究cfr基因在人源與動物源病原菌中的傳播與擴散,對于保障人類健康、延緩現有抗菌藥的使用壽命都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該研究結果不僅為解析細菌多重耐藥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消除細菌耐藥性提供了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