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須從五個方面著力,要著重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發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創建和美社會風尚。
促進產業興旺發展,夯實宜業發展基礎。建設和美鄉村,首先要推動鄉村產業蓬勃發展,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村民就近就地就業,是和美鄉村創建的堅實基礎。一要立足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背景,聚合資源,集成要素,優化鄉村產業布局,加強產業集聚發展,進一步夯實鄉村產業興旺根基。二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三要突出地域特色,依托農村優勢資源和鄉村文化特色,做好“土特產”文章,做大做強富民特色產業。四要依托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增強鄉村產業持續發展動力,一方面讓鄉村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打造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隊伍,強化涉農技術應用和產品創新,在有效把握市場信號過程中創新創業并不斷做大做強農村產業。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不斷完善宜居設施。基礎設施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必要條件。夯實鄉村基礎設施基礎,關鍵措施是要在統籌縣域規劃的基礎上,補齊兩方面的基礎設施短板。首先是補齊鄉村經濟基礎設施短板。要通過優化投資、更新設備、提升建設技術含量與管護水平,強化農村農田水利設施、交通設施、能源設施、供排水設施、環衛設施、信息網絡設施的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設施支撐。其次是補齊鄉村社會基礎設施短板。要在縣域統籌的基礎上重點完善鄉村教育基礎設施、醫療基礎設施、養老基礎設施和文體娛樂基礎設施,為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創造完備的社會基礎設施支撐。
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持續縮小城鄉差距。鄉村要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公共服務供給是否完備是重要前提。要進一步完善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經費投入機制,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強化縣城綜合服務功能,多措并舉增強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確保農村居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和文體服務有保障,不斷增強鄉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美化優化宜居環境。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標是提高鄉村居住的舒適度。要以村莊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為導向,創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要注重分階段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從示范引領起步,逐步進入整體推進、深化提升、轉型升級等階段,不斷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展。首先要把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各階段各環節全過程。其次要堅持先易后難、系統有序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從解決環境臟亂差做起,到改水改廁、村道硬化、污水治理,到實施綠化亮化、村莊綜合治理,到美麗鄉村創建,循序漸進持續提升農村生活品質。
創建和美社會風尚,構建和諧社會秩序。文明鄉風是鄉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靈魂與保障。“和”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精神理念。建設和美鄉村,既要塑形,更要鑄魂。要強化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持續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穩定鄉村社會秩序。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使農村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文明風尚。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農民感受農耕文明的魅力,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文化自信持續增強。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創建和美社會風尚,要充分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真正參與到鄉風文明建設的各環節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