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國產土豆非轉基因 削皮切絲照樣變褐
最近,網絡上的一則微博稱:“全中國城市出售的土豆都是轉基因”,其依據是非轉基因土豆樣子比較難看,一般顏色比較深,表面坑坑洼洼,同時表皮顏色不規則,削皮之后,其表面顏色很快會變深,皮內為白色。而轉基因土豆表面光滑,顏色比較淡。削皮之后,其表面無明顯變化。“美國的土豆(又稱馬鈴薯)削皮、切絲仍然變黑,仍需要水洗,可是中國已經沒有這樣的土豆了。無論在云南還是北京買,土豆削皮切絲永遠不會變色”。這一說法導致了一些網友們的疑慮。
“國內還沒有切開后不變色的馬鈴薯品種”
對此,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說,馬鈴薯在削皮或切開后,薯塊失去了表皮的保護作用并受到機械傷害,與空氣接觸便產生褐變,并造成外觀變差、產生不良風味。褐變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薯塊中含有酚類化學物質和多酚氧化酶,切割破壞了薯塊內部細胞膜的結構,導致隔離的多酚類物質流出,與外界氧氣接觸,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作用下形成一種叫鄰醌的物質再相互聚合或與蛋白質、氨基酸等作用形成高分子絡合物從而使薯塊切割面發生褐變即放置時間長了就變黑。通俗地講,一旦馬鈴薯去皮或切開并與空氣接觸就容易變褐變黑。
“據我了解國內還沒有切開后不變色的馬鈴薯品種,而只是變色的程度和時間有差別;我國也沒有種植轉基因抗酶促褐化的馬鈴薯品種,市場上更沒有聽說有切后不變色的馬鈴薯銷售。”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謝從華說,“國內所有馬鈴薯品種均含有酚類化合物,同時也含有多酚氧化酶。品種間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是有差異的,一些品種切開后容易變色是因為其多酚氧化酶活性強的原因;而有些品種需要較長時間才變色,這與其多酚氧化酶活性較低有關。”
是否變黑與品種或制作方法等有很大關系
為什么褐變程度有深有淺?金黎平說,褐變因品種而異,有些品種因薯塊中的酚類物質比較多或多酚氧化酶活性高,削皮或切開后容易變黑,而有些品種不容易變黑;另外褐變也受環境條件的影響,比方說低溫冷藏后的馬鈴薯就容易褐變,美國的馬鈴薯一般都在低溫庫中貯藏,因此容易變黑。
目前中國的馬鈴薯基本上是西部區域小種植戶生產,生產上用的品種有100多個,包括幾個外國品種,有些品種的薯塊在削皮和切塊后不易產生褐變,而且這些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品種一般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育成的常規品種。
如何控制褐變?專家表示,將切塊浸在水中使薯塊與空氣隔離、用熱水漂洗使切塊表面的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維生素C和檸檬酸溶液處理、氣調包裝、真空包裝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馬鈴薯切割后的褐變。
金黎平說,在國內馬鈴薯絲的炒制過程中,一般切絲后不會長時間放置,而且都會用水漂洗。馬鈴薯絲或削皮后是否變黑與品種、制作方法等都有很大關系,只要在削皮和切絲后掌握好烹調時間、用冷水或熱水漂洗均能控制好變黑問題,與是否轉基因沒有關系。(據新華社)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