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下旬至5月中旬,230位院士專家分赴福建、陜西、湖北、廣西、遼寧、江西6省區開展科技咨詢服務,把最稀缺的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成果豐碩。這次院士專家咨詢服務活動,由中組部等12家單位舉辦,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回來后,專家們紛紛反映收獲良多,本報今天特別約訪了其中一位高級專家,與讀者分享他的感受。
我去湖北參加了院士專家咨詢服務活動,進企業訪農戶,從牛場到課堂,現場解剖案例,直接答疑解惑。作為一位科研老兵,我在鄂西北三農建設主戰場過了充實的幾天。
幾天里,我先后參加了8場咨詢服務活動,其中包括實地調研了一個畜牧飼料企業、一個種牛場、兩家小型肉牛養殖戶、兩項水利工程。作為一線科研工作者,通過這次活動我收獲良多,這是在課堂上、在實驗室里、在互聯網虛擬空間無法得到的收獲。
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工作背景,我對襄陽畜牧飼料行業、農產品加工行業等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應該大力發展生物飼料,加強養殖飼料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建設,從投入品源頭上為生產安全放心肉蛋奶食品提供保障,實現現代畜牧飼料產業安全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等。所學為所用,直擊現實問題,這的確讓我很興奮。
論文應該怎么寫?科研應該怎么做?在這次活動中,我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與思考:科技成果不光是鑒定、評獎用的,農業科研成果應該首選農村和涉農企業轉化,切實促進涉農品牌產品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為生產百姓放心的肉蛋奶糧等安全農產品提供技術支持;論文不光是評職稱用的,也不只是發表在SCI期刊上,更不能唯其影響因此而走火入魔,論文更應該寫在品牌產品和先進流水線的工藝與設備上,寫在田間豐收的果實和安全優質的農畜產品上!
這次咨詢活動,也補給了我科研工作的動力和源泉。我們在課題設計中應深入實際、不恥下問、有的放矢,不能閉門造車、因循守舊;在課題執行中應百折不撓、敢于攻堅、迎難而上,不可避重就輕,淺嘗輒止;在科研成果的推廣轉化中要擺正位置,以感恩、回饋和反哺的心態積極參與。用納稅人的錢研制出的成果本來就應該首先惠及民眾,切莫本末倒置變成待價而沽、漫天要價的籌碼。
七天時間是短暫的,難以解決更多問題,但是我找到了心系基層、服務三農的方向和動力,堅定了學以致用、科研為民的理想和信念,已經播下了產學研結合的種子,只要腳踏實地不懈努力,就一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本報記者李可、光明網記者章麗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