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農村要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首先要搞好人居環境。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是農村是否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的直接體現。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對農村居民美好環境需求的積極回應,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支持政策,并取得了顯著治理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47.6%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雖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進展不平衡、技術支撐不足、社會監督不完善、長效管護不健全、農民參與不充分、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問題。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完善農村現代生活條件,要穩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要從六個方面著手強化機制建設。
第一,建立健全分類推進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要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差異性,要與地方經濟社會水平和發展能力相適應,也要同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一是農村廁所改建要遵循實事求是、群眾樂于接受的原則,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改建模式,重點推動中西部地區農村戶廁改造。二是要以可持續治理、資源化利用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導向,分區分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三是推動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與資源化利用,探索就地就近就農處理利用路徑,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第二,建立健全技術支撐機制。既要鼓勵科研機構企業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力度,加快推出因地制宜的衛生廁所、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技術及產品,也要加大示范推廣力度,積極開展試點試驗,指導地方科學選擇技術模式,還要建立設施設備建設驗收、運行維護、監測、評估、管理服務等農村人居環境相關領域技術標準體系,強化全程質量管控。
第三,建立健全農民參與機制。農民是鄉村的主人,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中,農民群眾不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監督者。要全方位、多形式加強輿論宣傳教育,提升農戶對人居環境整治的正確認識,并通過“美麗庭院評選”“積分兌換”等活動,提高村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人翁意識。更要鼓勵村民參與整治決策,讓有能力、有資格的村民成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執行者和監督者。
第四,建立健全社會動員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共享”的組織機制。突出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效能的同時,調動整合社會資源,從而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合力。既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等發揮積極作用,又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
第五,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著力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的建管用并重制度和機制。首先,根據人口、產業、功能等科學規劃布局,完善村莊配套設施設備,建立健全市縣責任主體、鎮村管理主體、農民受益主體的“三位一體”管護責任體系。第二,要在村集體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探索建立村級運營管護組織。第三,要推動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和村莊保潔等一體化運行管護。逐步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
第六,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通過強化監督與指導,實現社會監督常態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效能。在完善監督機構、健全規范程序的基礎上,通過“隨手拍”“紅黑榜”等活動建立監督獎懲機制,實現“人人監督人居環境”的良好氛圍,激發村民有效參與的內生動力。同時還要基于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不同角色的定位與分工構建問責機制,推動問題及時整改。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將“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列入了二〇三五年的總體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通過強化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機制建設,逐步改善農村現代生活條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