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在1月13日召開的中國農科院2014年工作會議上表示,將用3—5年時間,構建系列配套的新型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創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有機結合“三位一體”的科研體制,重點在學科建設、平臺基地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成果轉化、國際合作和管理服務六方面創建和完善工作機制。
李家洋指出,“十連增”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業科技再上層樓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中國農科院在2013年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歷史新突破,彰顯出農業科研國家隊實力的同時,與社會各界的殷切期待和要求相比差距依然較大,主要表現為,在糧食主產區缺乏有重大影響力的主栽品種,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學科建設沒有及時跟上主產區轉移、產業結構調整變化的要求;宏觀戰略研究不足,沒有很好地發揮決策“智囊團”的作用。
為此他提出,創建“三位一體”的科研體制,在基礎研究方面,瞄準新一輪世界農業科技革命,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堅持學科領域的動態優化,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在技術創新方面,緊扣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調整優化主要生態區和糧食主產區科研力量布局,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高產高效綜合技術集成示范;在人才培養方面,圍繞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更加注重中青年人才培養、研究生和博士后教育,優化創新型人才成長發展環境。
構建6個新型工作機制:在學科建設方面,創建和完善學科布局機制,主要解決布局不合理和適應變化能力不強問題;在平臺基地建設方面,創建和完善協同機制,主要解決系統性、協同性不足和管理落后問題;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創建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主要解決領軍人才數量不足、后續乏力的問題;在成果轉化方面,完善合作機制和創建推廣體系,主要解決成果轉化體系不健全、轉化率不高問題;在國際合作方面,完善“走出去”機制,主要解決國際視野不夠和國際資源利用不足問題;在管理服務方面,創建和完善服務機制,主要解決服務意識薄弱、效率不高問題。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