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首屆農業展望大會上,大會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連用三個“第一次”,來表達此次大會的重要意義。
那么,此次開創中國農業展望工作先河的大會和報告到底對我國意味著什么,報告是怎么出爐的,對中國未來十年的農業生產將有什么樣的影響?
農業展望大會——展望中國農民的夢想
“現在全國人民都在努力實現‘中國夢’,那么中國農民的夢想是什么?我和我的同事們到農村調研發現,中國農民最大的夢想,就是想知道‘春天種什么對,秋天賣什么貴,買什么生產資料最實惠’,回答這三個問題,正是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做的工作。”在大會上,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用農民的“中國夢”,生動道出了農業展望工作的重要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中國首次召開農業展望大會,是多年來我國農業監測預警領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標志著中國農業市場行情的分析由經驗判斷向科學分析轉變。”
農業展望報告是如何出爐的呢?
許世衛介紹:“召開農業展望大會,需要以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為基礎,專家對各種農業信息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從2013年11月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會同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業部信息中心等單位共計60多位專家,花了半年時間,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才完成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
未來十年我國農業將繼續穩步增長
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吃飯是頭等大事。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耕地減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日趨加劇,我國糧食安全是否還有保障?許世衛在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時介紹,未來十年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將穩中有升,未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仍然保持較高水平,能夠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生產目標,未來10年,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有望穩定保持在97%左右。
報告指出,未來10年,食用油生產預計將穩步增長,進口將有所下降,未來大豆進口仍有增長,但進口增速將明顯放緩;肉類進口預計將持續增加;奶類進口將繼續增加。
報告還指出,未來10年,現代市場體系、農業支持政策、科學技術進步將為中國農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將穩中有升,奶類以3.5%的年均增長率成為主要農產品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產品之一。總體上看,中國主要農產品需求增長速度要略高于生產的發展速度。
所以,我國的糧食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中國人的飯碗將仍然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信息展望是未來農業市場化的必然要求
這次農業展望大會和報告,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首次嘗試。許世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業信息展望是未來農業市場化的必然要求。加強國內外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通過統一權威的信息發布影響引導國際市場,為我國貿易戰略贏得主動,農業展望大會和農業發展展望報告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以后每年還會辦下去,以增強農業國際貿易主動權,維護國家農業核心利益。本次展望大會的召開,也標志著中國特色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取得成效,開啟了提前發布市場信號、有效引導市場、主動應對國際變化的新篇章。”
張合成表示,農民蔬菜滯銷、價賤傷農的新聞經常見,隔一段時間就發生,白菜、蘿卜、橙子等品種交替發生,這種市場波動隨著我國農業產品越來越市場化,頻度會增加,農民會碰到信息不對稱、市場失靈,從而導致盲目生產、跟風生產,鄰居家種什么我就種什么,鄰居家去年種什么賺了,我今年就種什么,這是不合理的。推進建立信息監測預警體系,通過農業展望大會等方式,為農民提供科學的信息服務,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