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單產提升看阜新
在廣袤的阜新大地上,豐收的喜悅彌漫在每一處角落,百萬畝農業單產提升攻堅行動完美收官。實地測產結果表明,遼寧省阜新市新建玉米單產提升項目區畝均產量在2000斤左右,較普通地塊增產500斤,多個智能化控制示范區實現“噸糧田”,阜新縣最高畝產達2400斤,彰武縣最高畝產達2200斤,彰武縣沙化耕地單產較非項目區翻一番,全市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新高,實現歷史性突破。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農業農村部把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的頭號工程。
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阜新市,少雨缺水。等雨播種、靠天吃飯,曾是其農業生產長期痛點。近年來,阜新市聚焦遼寧省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充分利用降水少、光熱資源好的自然稟賦,揚長避短、變劣勢為優勢,緊緊抓住耕地、品種、技術等增產關鍵因素,通過構建穩定的農田供水系統和水肥精準施用系統,推廣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大面積推廣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提升。2024年在全市實施單產提升面積達109.44萬畝,打造16個單產提升精品區,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能力。
實施單產提升增糧增效工程,突出“五良”配套,探索生產技術集成模式——
密植技術是關鍵
陽光灑落,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大固本鎮大固本村玉米單產提升地塊,收割的玉米如金色瀑布般傾瀉入倉。“自從我們區域實施了單產提升,加大了種植密度,很多地塊單產測出了畝產1050公斤以上。”阜新縣通達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亮道出了新變化,今年整體上比常規每畝地單產提升300斤以上。
作為全國首批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的試點縣,彰武縣耕地面積約270萬畝,近70%都用來種植玉米。“今年全縣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總面積達40萬畝,實施玉米單產提升的地塊,取得了畝產平均增加近519斤的好成績。”彰武縣委書記楊家佳介紹,今年全縣采用了密植技術,原來種植密度為每畝4000株左右,現在增加到每畝5500株左右。這種密植技術可以保障玉米的通風和透光,實現節水節肥與單產提升協同推進。
在當地,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正在推廣使用。彰武縣五峰鎮大有亨村1000畝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示范區,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張書萍如數家珍:“這片玉米種植區域,種植密度由原來每畝4000株增加到6000株。同時應用智慧農業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全周期精準化作業。等到機械化收割環節時,機械化損失率也會減少到5%左右,起到很大增產效果。”
不止于玉米種植領域,增密度同樣成為大豆增產的關鍵詞。
兩個月前,阜新縣泡子鎮惠德村傳來好消息,在惠德村單產提升地塊,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沈陽農業大學等專家對300畝高油高產大豆品種“遼豆32”示范田進行測產驗收,實測單產突破每畝340.54公斤。
阜新縣惠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洪武有直觀感受:“技術有指導,種植有補貼,以前我們種植大豆每畝大概8000株。今年實施單產提升工程,每畝保苗數達到1.36萬株,一畝地增收700元,產量和品質都大大提升。”
然而就在前兩年,該合作社曾嘗試種植黃豆、黑豆,畝產始終徘徊在150公斤左右。
“‘遼豆32’是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自主培育的高油高產品種,結合大豆綠色高產精準調控技術模式,重點實施‘四個精準’,即土地精準耕整、自動化精準播種、全生育期精準水肥運籌、病蟲害精準防控。目前看來,實施效果非常不錯,在大面積實測單產上實現了突破。”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沈陽試驗站站長王文斌介紹。
近年來,阜新市錨定建設農業強市目標,將保護性耕作與單產提升技術深度融合,探索出綠色、高產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技術集成模式,突出“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系統集成和“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系統融合,集中推廣增產關鍵技術,引領農業科技不斷創新。2024年,阜新全市百萬畝農業單產提升攻堅行動共實施109.44萬畝,其中,新建玉米單產提升41.6萬畝,大豆單產提升10萬畝,鞏固提升玉米單產提升20萬畝,實施玉米綠色高產高效25.51萬畝,實施大豆綠色高產高效行動12.33萬畝。
構建穩定的農田供水系統和滴灌水肥精準施用系統,促進水肥高效利用——
節水節肥還增產
“以往種植大豆時,我們不懂得打控旺劑,導致大豆出現倒伏情況。今年,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指導下,掌握了施用控旺劑的方式,讓我們種植戶更安心,增產信心也更足。”有了專家的良方,馬亮自信滿滿。
今年,阜新縣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20萬畝,大豆單產提升工程5萬畝,通過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導航播種、化學控旺、“一噴多促”、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大豆項目區普遍增產40公斤以上,部分地塊增產80公斤以上,實現大幅增產。
位于阜新縣大固本鎮的智能化控制示范區,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技術。不同于傳統的大水漫灌,這些密集分布的滴灌管,就像延伸到大田里的一根根毛細血管,將水和肥料輸送到玉米田中,讓作物享受“點對點”的滋養,整個過程悄無聲息卻高效節能。這項技術不僅顯著節水,還大大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
放眼阜新全市,在彰武縣的玉米種植示范區,也有同樣排列整齊、精準布施的滴灌管線,它們埋在距離地表3至5厘米左右的土壤當中,通過極少用水量,就能把肥料和養分準確輸送到每株玉米的根系周圍,一畝地可以有效節約用水150立方米以上,并節約用肥2至3公斤。與此同時,結合智慧玉米大田中心當中的24小時墑情監測系統的設備,可以掌握玉米作物的生長態勢以及土壤中的水分、濕度、溫度和病蟲害等一些信息,結合這些信息之后,有針對性地實施定制化水肥供應。
“在今年夏季降水比較集中的情況下,通過這樣一些設施實現及時追肥,有效提升了產量,從而保障了持續豐產。”阜新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梁慶福說。
阜新市自實施百萬畝農業單產提升工程以來,為了推廣相關技術,由阜新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牽頭,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沈陽農業大學的科技力量,組建省級專家指導團、市縣專家服務團、基層農技人員保障團,全覆蓋、全過程指導單產提升關鍵技術,確保糧食產量。
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
綠色屏障產能升
數字賦能,推動農業生產向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阜新市在示范區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手段實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作物、土壤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監測,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病蟲害、水肥狀況以及相應環境進行定期信息獲取,生成動態空間信息系統,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目的。
阜新縣圍繞農機寬窄行作業改修播種機具、改裝滴灌支架,實現鄉鎮項目地塊逐個落實作業機械、操作機手,采取60%購置補貼的方式,補貼全縣導航購置50臺(套);購置并組織安裝滴灌帶支架500套,積極完成鄉鎮春播、精品地塊電力和水源建設等工作。
“播種階段,利用北斗導航,將種子間距誤差控制在厘米級別,每一株都是精準定位。”梁慶福如是說,玉米生長階段,由黑龍江惠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彰武縣同心創展聯合社共同打造的數字玉米高產管理平臺,墑情儀動態分析土壤情況,管理者遠程操作澆水、施肥。秋收時節,監測設備實時反饋玉米損失率,助力顆粒歸倉。多種田管措施共同發力,從而激發農業生產新活力。攻堅行動建設智能化控制示范區2.6萬畝、便捷式推廣示范區47.4萬畝,攻關試驗展示區0.08萬畝。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阜新市聚焦單產水平提升和種植業綠色發展,大力實施單產提升工程,實現主要糧食作物大范圍大幅度均衡增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自深入實施糧食單產提升行動以來,阜新市不僅收獲了萬頃良田,還在構筑防沙治沙綠色屏障中發揮出色,帶來生態效益的提升。在彰武縣沙化耕地區,積極推進單產提升項目建設與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通過高留茬、免(少)耕、年際間寬窄行條帶式交替種植等保護性耕作,田間四季有根茬,實現“以茬鎖沙”;畝密度增加1000株以上、根量增加2至3倍,實現“以密固沙”,這樣的沙化耕地治理技術模式,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產生積極影響。
地阜糧豐,地增糧升。下一步,阜新市將大面積單產提升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強化科技攻關,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推動玉米等主要作物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