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科技日報]糧安天下書寫小麥傳奇
——記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發布時間:2017-03-17
|來源: 《科技日報》2017年03月17日|作者:馬愛平
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強,農村穩則社會安。小麥約占國內口糧40%,我國小麥產量和消費量均居國際首位,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小麥生產持續發展對保障國內口糧安全和穩定國際糧價具有雙重戰略意義。
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手中,1998年,該團隊成立,19年來,他們與田野為伴,與小麥為友,成為了農業科技界的創新擔當,引領我國小麥遺傳改良發展方向并為產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一年兩熟耕作制度下我國小麥生產技術已穩居國際領先水平。
種子改變世界。1998年至2014年,在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由4.5億畝調減到3.6億畝的嚴峻形勢下,這支團隊依靠推廣新品種等科技進步使單產提升42.1%,年均增長6.7公斤、居國際第1,總產由1.10億噸提高到1.26億噸。
這支團隊品質研究帶動全國育成一批面條專用品種,高產節水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使黃淮北片小麥生產灌溉用水減少約一半,產量卻提高約40%。
小麥是團隊的名片。他們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中國小麥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界的標志性團隊和杰出代表,總體影響力已居國際領先團隊行列。如今,這支團隊已成為我國小麥重大科研項目最重要的組織者(占50%以上),近10年主持“科技支撐計劃”、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482項,總經費約4.4億元;建立了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工程及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下設的12個分中心,與法國農業科學院和CIMMYT等國際頂尖團隊合作建立了4個雙邊實驗室。
1998年至今,團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國際獎5項,與其他單位合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和新品種保護權91項,在國內外出版專著8部。在Nature、Plant Cell等發表SCI論文438篇,SCI論文總量居小麥遺傳改良領域國內第1、國際第2、他引頻次居國際第4。
究竟是什么,讓這支團隊取得了如此豐碩的成果?團隊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說,是種質、方法及信息服務有力支撐這一巨大成就。實際上,團隊初建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先輩科學家金善寶、戴松恩、莊巧生、董玉琛等院士為我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此后,團隊成立后,19年來,通過人才引進與優化完善、選派科研骨干到國際頂尖團隊工作等,形成學科齊全、中青年專家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的創新團隊。如今,這支團隊現有研究人員82名,包括院士2人,其中50—65歲和35—49歲分別占45.1%和34.1%。團隊負責人劉旭于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何中虎當選為美國作物學會和農學會資深會員。
通過幾代人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團隊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在我國歷次小麥品種更新換代中,90%以上主栽品種都利用了該團隊提供的優異育種材料及其衍生后代,團隊近10年引領國內外種質資源研究新方向。團隊首創矮敗小麥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用這一體系育成的新品種推廣1.8億畝。團隊創建以面條為代表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用這一評價體系育成的優質品種累計推廣4.8億畝。在國際上首次完成D基因組測序,團隊發掘的育種可用分子標記在美國等14個國家廣泛應用,引領小麥遺傳改良新方向。
就這樣,19年來,這支團隊以“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創了“三農”事業的新局面。劉旭說,團隊將通過自主創制的新材料應用和基因組學技術實用化,預計5—10年內將在提高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領域取得新突破,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手中,1998年,該團隊成立,19年來,他們與田野為伴,與小麥為友,成為了農業科技界的創新擔當,引領我國小麥遺傳改良發展方向并為產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一年兩熟耕作制度下我國小麥生產技術已穩居國際領先水平。
種子改變世界。1998年至2014年,在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由4.5億畝調減到3.6億畝的嚴峻形勢下,這支團隊依靠推廣新品種等科技進步使單產提升42.1%,年均增長6.7公斤、居國際第1,總產由1.10億噸提高到1.26億噸。
這支團隊品質研究帶動全國育成一批面條專用品種,高產節水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使黃淮北片小麥生產灌溉用水減少約一半,產量卻提高約40%。
小麥是團隊的名片。他們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中國小麥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界的標志性團隊和杰出代表,總體影響力已居國際領先團隊行列。如今,這支團隊已成為我國小麥重大科研項目最重要的組織者(占50%以上),近10年主持“科技支撐計劃”、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482項,總經費約4.4億元;建立了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工程及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下設的12個分中心,與法國農業科學院和CIMMYT等國際頂尖團隊合作建立了4個雙邊實驗室。
1998年至今,團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國際獎5項,與其他單位合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和新品種保護權91項,在國內外出版專著8部。在Nature、Plant Cell等發表SCI論文438篇,SCI論文總量居小麥遺傳改良領域國內第1、國際第2、他引頻次居國際第4。
究竟是什么,讓這支團隊取得了如此豐碩的成果?團隊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說,是種質、方法及信息服務有力支撐這一巨大成就。實際上,團隊初建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先輩科學家金善寶、戴松恩、莊巧生、董玉琛等院士為我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此后,團隊成立后,19年來,通過人才引進與優化完善、選派科研骨干到國際頂尖團隊工作等,形成學科齊全、中青年專家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的創新團隊。如今,這支團隊現有研究人員82名,包括院士2人,其中50—65歲和35—49歲分別占45.1%和34.1%。團隊負責人劉旭于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何中虎當選為美國作物學會和農學會資深會員。
通過幾代人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團隊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在我國歷次小麥品種更新換代中,90%以上主栽品種都利用了該團隊提供的優異育種材料及其衍生后代,團隊近10年引領國內外種質資源研究新方向。團隊首創矮敗小麥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用這一體系育成的新品種推廣1.8億畝。團隊創建以面條為代表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用這一評價體系育成的優質品種累計推廣4.8億畝。在國際上首次完成D基因組測序,團隊發掘的育種可用分子標記在美國等14個國家廣泛應用,引領小麥遺傳改良新方向。
就這樣,19年來,這支團隊以“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創了“三農”事業的新局面。劉旭說,團隊將通過自主創制的新材料應用和基因組學技術實用化,預計5—10年內將在提高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領域取得新突破,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