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農民日報]為農作物建“基因銀行”
——記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賈繼增
發布時間:2011-07-13
|來源: 《農民日報》|作者:吳佩
他從事農業科研32年,執著尋找并克隆農作物的優異新基因;他立志要把中國的種質庫建成世界最大的“基因銀行”;他是“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國先進農業科技工作者等多項獎勵。他就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賈繼增。
1945年,賈繼增出生于河南省偃師縣農村,中學時期,他便立志學習農業技術,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1965年,賈繼增在3張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寫了農業院校,并如愿考上北京農業大學。1979年,賈繼增又考入中國農科院攻讀研究生,從此便同種質資源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正式走上了農業科研的道路。
種質資源研究是作物育種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雖然我國擁有豐富的作物基因資源,但要從數以萬計的材料中發現和鑒定出優良基因無異于“海底撈針”。如今,世界范圍內的基因競爭十分激烈,由于種質資源沒有知識產權,只有從中發現的基因進行專利登記后才能獲得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優異基因的快速鑒定與克隆不僅事關我國農業生產的利益,同時也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32年來,賈繼增和同事奔波于田間地頭和實驗室之間。由他領導的“973”項目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小麥、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大大提高了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效率;他的課題組成功鑒定出了5個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用于我國的小麥育種,豐富了小麥白粉病抗源;克隆出了我國特有的小麥矮稈基因,并明確其作用機制,保護了我國珍貴基因資源的知識產權。同時,他們創造的優異新種質已能直接提供給育種家,培育出的優良新品種已開始推廣。他說:“未來兩年,利用我們構建的高效發掘新基因技術平臺與核心種質,將大大加快我國作物種質資源新基因發掘的速度,加快優良品種的培育,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快速發展。”
盡管農業科研的道路充滿艱辛,但賈繼增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比起農民,我談不上辛苦。如果一個人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這種工作又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即使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付出,那也是一種幸福。”他的這番話道出了對農業科研的熱愛。
在賈繼增的眼里,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是創新,而要創新就必須學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農業科研工作者來說,為農民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才會有最大的成就感。面對榮譽,他只說:“我只是盡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已。” (本報記者吳佩)
1945年,賈繼增出生于河南省偃師縣農村,中學時期,他便立志學習農業技術,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1965年,賈繼增在3張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寫了農業院校,并如愿考上北京農業大學。1979年,賈繼增又考入中國農科院攻讀研究生,從此便同種質資源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正式走上了農業科研的道路。
種質資源研究是作物育種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雖然我國擁有豐富的作物基因資源,但要從數以萬計的材料中發現和鑒定出優良基因無異于“海底撈針”。如今,世界范圍內的基因競爭十分激烈,由于種質資源沒有知識產權,只有從中發現的基因進行專利登記后才能獲得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優異基因的快速鑒定與克隆不僅事關我國農業生產的利益,同時也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32年來,賈繼增和同事奔波于田間地頭和實驗室之間。由他領導的“973”項目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小麥、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大大提高了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效率;他的課題組成功鑒定出了5個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用于我國的小麥育種,豐富了小麥白粉病抗源;克隆出了我國特有的小麥矮稈基因,并明確其作用機制,保護了我國珍貴基因資源的知識產權。同時,他們創造的優異新種質已能直接提供給育種家,培育出的優良新品種已開始推廣。他說:“未來兩年,利用我們構建的高效發掘新基因技術平臺與核心種質,將大大加快我國作物種質資源新基因發掘的速度,加快優良品種的培育,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快速發展。”
盡管農業科研的道路充滿艱辛,但賈繼增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比起農民,我談不上辛苦。如果一個人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這種工作又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即使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付出,那也是一種幸福。”他的這番話道出了對農業科研的熱愛。
在賈繼增的眼里,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是創新,而要創新就必須學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農業科研工作者來說,為農民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才會有最大的成就感。面對榮譽,他只說:“我只是盡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已。” (本報記者吳佩)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