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8月28日第五屆國際牦牛大會在蘭州召開,本屆大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研究所主辦,德國牦牛駱駝基金會、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甘肅天瑪生態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單位協辦,國內牦牛產業知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副所長、著名的“牦牛媽媽”閻萍教授作為大會主席主持了大會。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牦牛產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農業畜牧領域的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大會回顧、總結并展示了過去十幾年來這一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為從事牦牛研究的專家、學者、科技推廣人員、牦牛生產者與經營管理者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展示科研成果,促進合作交流,將會為推動牦牛特色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大會首先由大會主席閻萍教授致歡迎辭,閻萍教授指出,中國目前存欄牦牛共1700萬頭,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九十五,中國的牦牛產地大部分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區,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肅、新疆、云南等西部地區。幾年來,中國的牦牛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但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可謂機遇與挑戰共存。在牦牛產業轉型關鍵時期召開這個業界最高規格的會議,是非常及時的,也是非常的必要的。本次大會的成果將直接影響中國牦牛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未來走向。
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肅省科技廳等領導同志,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德國牦牛駱駝基金會等國際知名學術機構負責人參加了大會開幕式。
第五屆國際牦牛大會持續四天,中國農業科學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蘭州大學、甘肅省農業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單位的牦牛研究方向的專家學者共二十多人發表了重要的學術報告,向大會與會代表展示當前牦牛產業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天瑪生態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甘肅農業大學合作開發的牦牛肉系列調理產品,填補了國內牦牛產業界的空白,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經專家討論與評定,天瑪生態牦牛肉系列產品被評選為牦牛肉“第五屆國際牦牛大會唯一指定產品”稱號。
最后,大會與會代表一起參觀了青海大通種場,這是世界上唯一人工培育牦牛新品種——大通牦牛的誕生地。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閻萍教授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廣大干部職工一起,克難攻關,利用中國獨有的野牦牛資源,與家牦牛進行雜交,經過多年選育,培育出了世界上唯一的人工繁育新品種——大通牦牛。大通牦牛具有明顯的野牦牛特征,嘴、鼻、眼瞼為灰白色;并具有清晰可見的灰色背線;公牛均有角,母牛多數有角:體型結構緊湊,偏向肉用,體質結實,發育良好,體重、體尺符合育種指標,毛色全黑色或夾有棕色纖維,背膘平直,前胸開闊,肢高而結實。生長發育速度較快,初生、六月齡、18月齡體重比原群體平均高15%以上;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犢牛越冬死亡率連續5年的統計小于1%,比同齡家牦牛群體的5%越冬死亡率降低4%;繁殖率較高,初產年齡由原來的4.5歲提前到3.5歲。經產牛為三年產兩胎,產犢率為75%。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