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瑜團隊成員在畜牧場為牛診斷。
板黃口服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供圖
張繼瑜團隊研制的中獸藥“板黃口服液”符合國家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無殘留綠色動物源性食品的要求,符合重大動物疾病防治專用藥劑的發展要求。
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養殖業長期面臨的最大生產難題之一,對我國畜牧養殖業構成嚴重威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不僅如此,部分畜禽呼吸道感染疾病作為人畜共患病,同時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威脅。阻擊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場戰役。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瑜帶領的獸藥創新與安全評價科技創新團隊,在防治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這場戰役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日前,其成果“新型安全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治藥物的研究與應用”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大問題 新思路
“針對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藥物研制與應用是我國畜牧養殖業和公共衛生、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迫切需要。”張繼瑜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但目前我國對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普遍存在疫苗預防措施不足、有效的化學防治藥物缺乏和中獸藥品種缺乏等問題。
更為嚴峻的是,臨床治療不合理應用抗生素可導致微生物耐藥性加重和藥物殘留等問題,嚴重影響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餐桌與健康。
研制安全高效的中獸藥防治產品迫在眉睫,并日益受到市場的重視與關注。
“中獸醫藥學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提高機體自身抗病能力和非特異性免疫機能,對呼吸道疾病可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張繼瑜說,在當前獸藥品種缺乏、療效不足和耐藥性嚴重的情況下具有巨大的應用發展潛力。
張繼瑜帶領的獸藥創新與安全評價科技創新團隊,長期圍繞國家食品安全與畜牧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需求,開展創新獸藥的基礎、應用基礎和應用研究。
“新型安全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治藥物的研究與應用”成果,重點開展中獸藥防治藥物創新研究,開發高效抗感染中獸藥制備技術,研制抗感染中獸藥,實現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開展技術和產品的應用和推廣。
張繼瑜介紹,“該項研究得到了農業農村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等的持續支持。研發的產品符合國家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無殘留綠色動物源性食品的要求,符合重大動物疾病防治專用藥劑的發展要求。”
傳統中獸醫學認為,畜禽傳染性疾病屬于“疫癘”之疾,是六毒浸淫所致,臨床表現為發病急、發病數量大,同一批發病動物的癥狀基本相似;治則用扶正祛邪、清熱解毒藥。那么,這支團隊有哪些靈丹妙藥?
傳統智慧新應用
張繼瑜團隊結合傳統與現代中藥藥理和臨床研究,制備高效、安全、穩定、無殘留的中獸藥“板黃口服液”,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等功效。
毒理學研究表明,產品實際無毒,臨床使用安全。藥效學研究表明,對雞喉氣管炎及大腸桿菌混合感染蛋雞治療效果顯著,治愈率78.83%,有效率93.43%;對牛支原體感染性治愈率91.86%,有效率95.35%。其療效顯著,優于同類制劑。
“我們創新的產品制備和生產工藝,解決了復方口服液中鞣制多、難以長時間存放的問題,又保留了中藥口服液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提高有效藥物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契合禽類消化道短(吃進食物4小時以內排空),達到速效的特點。”張繼瑜介紹。
2009年9月—2010年2月,團隊從河北省三河縣、甘肅省張掖市兩家肉牛養殖企業和山東省梁山縣一家肉牛養殖合作社收治160頭患呼吸道綜合征患牛進行藥效驗證。連用5天后的療效表明,“板黃口服液”對肉牛呼吸道疾病治愈率達86.67%,有效率達91.67%,治療效果非常顯著,深受養殖戶的歡迎和好評。
2011年甘肅省臨洮縣某個體雞場,2500只180日齡伊沙褐蛋雞發病,雞群產蛋率只有30%。根據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測綜合診斷為雞傳染性喉氣管炎及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采用“板黃口服液”稀釋飲水治療,連續用藥5天后95%臨床治愈,平均產蛋率達80%,接近正常產蛋的水平,為養殖戶及時挽回了損失。
張繼瑜指出,“板黃口服液”最大的優勢在對畜禽呼吸道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病原的混合型感染均可發揮療效。而現有化學藥物都是針對特定的單一類型病原,對多種病原感染的呼吸道疾病往往無能為力。該產品的另一特點是具有提高畜禽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從而可增強機體對病原的抵抗能力,不僅可治病,還可以防病。
“此外,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大眾廣泛關注,藥物等投入品的不當使用引發新的食品安全風險。‘板黃口服液’屬于純中草藥制劑,臨床使用中有害物質殘留的風險大大降低,因此更加安全。”他說。
團隊實現的第二項技術是對西藏杜鵑抗炎抗菌有效成分揮發油及其免疫調節有效成分多糖的提取。該技術通過水蒸餾法提取獲得的西藏雪層杜鵑揮發油,得率達到2.45%,相比報道的0.68%,收率顯著提高;采用改進后的GC-MS色譜方法分析獲得71種化合物,遠多于報道的45種化合物。與常規熱水提取法相比,采用超聲波輔助提取技術提取杜鵑中的多糖,提取時間縮短,多糖得率顯著提高。
張繼瑜還帶領團隊首次建立高效綜合利用駱駝蓬的技術和駱駝蓬生物堿的微波輔助提取技術。該技術可同時提取駱駝蓬中的多種有效成分,包括駱駝蓬粗多糖、黃酮類和生物堿類化合物。成果技術操作簡單、安全、可靠,提取時間短、提取率高,更適用于工業化生產。
成果促生產 前景廣
“新型安全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治藥物的研究與應用”成果技術實現了技術、產品、產業化一條龍,并廣泛適用于同類中獸藥的開發。
據了解,該成果目前已獲得1項國家新獸藥證書,取得2個國家新獸藥生產批準文號,建立1項新獸藥質量控制標準、5個應用示范基地和2條規模化生產線,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6項。有關產品在甘肅等28個省市得到廣泛推廣,應用規模為肉牛和奶牛約35.715萬頭、牦牛8.65萬頭、蛋雞473萬羽、肉雞1100萬羽,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在談到產業化問題時,張繼瑜表示,作為畜禽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中獸藥產品的開發和應用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減抗(抗生素)”和“限抗”行動中可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同時指出,中獸藥產品的應用目前也面臨一系列挑戰。如在藥物組方和應用上,為適應規模化養殖模式的變化如何解決群體辯證施治的問題;由于中草藥資源有限,存在與人醫爭藥以及如何解決藥源供應的問題;部分中草藥價格居高不下,治療成本提升影響生產中使用接受度,以及中獸藥質量控制的問題。
“未來中獸藥的研究開發要圍繞以上問題加強技術攻關,使中獸藥產品真正做到藥品質量可控、臨床效果突出、使用成本經濟、食品安全可信賴。”張繼瑜表示。
在使用上,他將帶領團隊重點圍繞中獸藥增強動物保健作用、生產特色高附加值動物性產品、發揮中獸藥對特定疾病的獨特治療作用等優勢,為有效防控畜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保障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