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說】正值麥收時節,6月15日,位于北京市聯想橋附近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試驗田開鐮收割。由于地處北三環黃金地段,這塊試驗田格外惹眼,是網友們公認的“網紅麥田”。
【解說】試驗田占地約150畝,微風吹動,麥浪輕輕搖曳,金光閃閃。中麥175、中麥895、中麥578……記者注意到,試驗田劃片分類種植了不同品種的小麥,一臺小型收割機也在按品種分類收割。
【同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成果轉化與基地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肖永貴
收獲環節決定了育種的關鍵一點,就是防止混雜,一旦混雜,我們前期的工作都是白費了,因為大家知道小麥籽粒比較小,從其他濺入一個,到下一年這個里面就變得不純,純度降低,再過一年不純度會更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使用的機械都是很小型的,它在收獲過程中就是一行過去,收完之后要清理,然后再收下一個小區。
【解說】試驗田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據介紹,作科所的老科學家從20世紀40年代就在此從事小麥育種工作,自作科所2003年新建重組以來,在這里培育了340多個小麥、玉米、水稻等國審或省審新品種,推廣面積超5億畝,累計增產150億斤,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同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趙廣才
我們中國1949年的時候,全國小麥的畝產是46.2公斤,到2019年,全國小麥的平均產量是375.4公斤,比1949年增長了7.1倍,現在的產量是1949年的8.1倍。
【解說】在保證產量的同時,滿足專業化、多元化需求也成為科學家們育種的方向。據了解,目前我國小麥總產達1.34億噸,數量上基本滿足國內需求,但是結構還有待優化,優質強筋小麥還有一定數量的進口。副研究員謝永盾介紹,中麥578就是為滿足這一需求而培育的。
【同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遺傳育種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謝永盾
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能看見,拉面專用品種,可能做蛋糕的我們就會有專門的品種做蛋糕,蛋糕也有專門的品種,我們的釀酒行業,某一個品牌的酒,專門有一個品種供應這種酒,從專一的品種,從原料的角度供應專用的食品,食品質量就會有很好的保證,這是育種的目標。
【解說】趙廣才介紹,中麥578畝產達到了841.5公斤,創造了黃淮麥區的高產記錄。他認為,這塊“網紅麥田”“貴”在科研價值,不能用金錢衡量。
【同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趙廣才
這塊麥田不是普通的麥田,是農業科學試驗田,不能用普通的價格來衡量,這是個無價之寶,作為農業科研單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