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理解這一論斷的內涵,對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重要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各領域創新有力促進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創新在國家發展、人類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面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每一項都需要創新驅動,都離不開科技的自立自強。一些關鍵領域重點方面更要重視創新,因為這些領域和方面的創新往往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僅僅取決于經濟總量、人口規模,更取決于創新水平?;仡櫺轮袊?、改革開放史可以發現,各領域的創新有力促進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改革與創新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都始終伴隨著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將創新轉化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不竭動力。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當前,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1%;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達95%以上,蛋雞、生豬、奶牛良種覆蓋率均達90%以上;成功培育并推廣節水冬小麥、籽粒機收玉米等優良新品種,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穩步提高,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7;一批智能農機、無人機植保和農業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運用于農業生產,農機、農藝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高效、智能和綠色農業裝備加速應用,推動農業生產逐步向精準化智能化邁進,顯著提升農業科技應用水平?!笆濉睍r期,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并首次突破60%水平;2021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得到根本的轉變,已進入創新驅動型發展階段。
一、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不夠優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涉農企業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主體,各自分工及職能不同,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應承擔不同創新任務,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主體職責不清、分工不明,同質化競爭嚴重,全國上下科研重復投入現象十分突出,導致科技資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原本不多的科技資源進一步分散,極大降低了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我國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不優,必然導致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約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提升。
農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薄弱。國家第六次技術預測結果顯示,我國農業農村領域領跑技術僅占10%,并跑技術占39%,跟跑技術占51%。我國農業技術的對外依存度較大,國內高精尖技術供給不足。動植物育種、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農業綠色技術等領域存在明顯的技術短板,需要大量依賴進口,如畜禽遺傳育種核心種源80%依賴國外進口、大宗蔬菜品種自主率為87%。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夠健全。高效先進生產技術是否得到有力推廣,是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環節。我國地域遼闊,農戶經營規模小而分散,給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各地“重研發、輕推廣”現象普遍,農業科技推廣環節十分薄弱,嚴重制約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在注重農業科技成果研發同時,也要格外注重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將研發和推廣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在政府層面形成鮮明的政策導向,打通連接現代科技和農業發展的中間紐帶環節,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夠。我國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以及在整體科技中的占比均呈現遞減趨勢,呈現出明顯的“邊緣化”傾向。農業科技投入增長速度從“十五”期間的16.2%下降到“十三五”期間的6.8%,農業科技投入在科技總投入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6.8%下降到2020年的6.3%。全國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仍然很低,2020年投入強度僅為0.67%,不僅遠低于歐美國家水平,與巴西、智利等發展中國家的1.5%到2.5%水平也存在明顯差距。
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關鍵舉措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強化農業基礎問題研究,聚焦農業生物組學、合成生物學、動物免疫調控機制、營養代謝調控機制等世界前沿領域,強化研究力量布局;聚焦生物育種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國際前沿領域,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努力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牢牢把握科技自主權、發展主動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增強農業科技創新需求導向性,圍繞種子和耕地“兩大要害”,強化品種技術選育、耕地質量提升等重大實用技術研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
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強化農業科技頂層設計,優化創新力量布局,理清“中央、地方、企業”科技創新定位分工,理順科技創新脈絡,重新構建符合新時代我國國情農情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聚焦戰略必爭的基礎和前沿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促進科技原始創新;地方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發揮區域技術集成、成果轉化等方面優勢,集中力量開展區域重大科技成果研發及集成推廣應用;農業科技企業應著力開展高效技術產品研發創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應用。
切實推動政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快完善農業協同創新機制,促進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有效對接。強化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把構建協同創新體系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發揮政府的引導力、農業科研院所及農業高校的研發力、涉農企業的市場導向力以,將各主體納入到農業協同創新網絡框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推進農業協同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健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社會化服務齊頭并進的新型二元科技推廣體系,逐步強化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主體地位;創新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豐富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內容,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小農戶提供全程化、精準化和個性化科技服務,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快速推廣應用。探索建立科研院所、高校、與社會化服務主體組成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聯盟,實現科技研發、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有機融合,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和科技含金量。加大社會化服務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和各類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建立相應獎補機制,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大做強,促進社會化服務行業蓬勃發展。
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農業科研有其特殊的生命屬性、長周期屬性、自然環境約束性、市場屬性以及人類健康高度相關的屬性,必須要建立農業科研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在大科技中的地位?!笆奈濉睍r期應大幅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農業科技投入資金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速,力爭2025年使農業科研投入強度達到1.5%,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作者:錢加榮 毛世平 林青寧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