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雙腳不離大地兩眼緊盯世界
[農民日報]中棉所科技創新驅動“中國棉”
發布時間:2014-07-11
|來源: 《 農民日報 》2014年07月10日
本報訊(記者 王玉琪 孫維福)一個棉研所,半世“中國棉”。從協作推廣藥劑拌種,實現建國初期棉花畝產歷史性翻番,到成功培育早熟短季棉,創立長江、黃河流域麥棉兩熟耕作模式;從精心繁育抗病優質棉品種,挽救瀕臨絕境的新疆南部棉區,到奮力攻克轉基因抗蟲雜交棉育種難關,奪回被國外棉種獨霸的市場……秉承科研理念,堅持創新驅動,建所50多年來,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簡稱中棉所)發揚“埋頭苦干,甘于奉獻,敢于實踐,敢于創新”精神,胸懷國家棉花安全責任,瞄準世界棉花科研前沿,在國家棉花生產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出色地履行了棉花科研“國家隊”的特殊使命(本報5月19日頭版頭條曾作長篇報道)。
中棉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原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棉作室基礎上成立,1958年3月整建制搬遷到河南省安陽縣白壁鎮。建所以來,中棉所始終根據我國棉花產業發展需要,圍繞不同歷史時期棉花生產面臨的諸多瓶頸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培育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棉花優良新品種,為實現糧棉雙增產、開拓壯大新疆棉區、打破國外抗蟲棉壟斷、推進植棉機械化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每當我國棉花生產低迷徘徊的關鍵時刻,中棉所總會挺身而出,以其優良的系列品種服務產業需求,高峰時期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種曾占據“半壁江山”,為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產業重大需求。中棉所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始終扎根棉花主產區,瞄準國家棉花戰略需求,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共培育出不同類型的棉花新品種88個,尤其是培育出國產轉基因抗蟲棉,扭轉國外品種壟斷局面;推動麥棉耕作改制,緩解糧棉爭地矛盾;攻克枯黃萎病難題,促進棉花產業發展。在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堅持原始創新,搶占科技制高點。中棉所始終牢記歷史使命,堅持“頂天立地”的創新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創新能力,在重要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領先世界的重大創新成果。牽頭棉花基因組測序,搶占國際科技前沿;發現光敏芽黃不育系,突破雜交棉制種瓶頸;創制矮化材料,助力棉花生產機械化;發展鹽堿旱地植棉,保障糧棉產業安全。
推進協同創新,發揮國家隊引領作用。中棉所始終堅持協同創新,廣泛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育種企業等開展科技合作,搭建棉花科技協同創新網絡和公益服務平臺,為我國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全國一盤棋,構建高效協同創新網絡。為了突破棉花生物技術研究領域的障礙和瓶頸,棉花所聯合多家基礎研究單位和育種單位,建立了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平臺,形成了棉花“基因轉化—種質創新—品種培育—產業化”的研發轉化體系,實現了國內棉花研發力量上中下游的優勢配套。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帶動下,棉花所不斷凝練科技創新目標,調整學科領域方向,優化研究機構設置,將29個課題組凝練成12個創新團隊,建立了以關鍵技術突破為研究目標的“產業鏈”式新型科研組織方式,形成所內聯合攻關的高效協同機制。搭建公益服務平臺,實現資源有效共享。棉花所在全國設立130個區試點,形成國家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網。海南科研中心立足為全國大多數農業科研院校、生產單位、種子企業提供南繁科研服務,承擔了全國棉花南繁面積的60%~80%。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3年來,已向全國從事棉花研究的中青年科學家發布開放課題63項,有效發揮了培養棉花高層次科研人才和交流平臺的作用。
截至目前,中棉所已累計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種90多個,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6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2項,包括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僅在1990~2010年,“中棉所”系列品種就累計推廣3.57億畝,占同期全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26%,最高年份達50%。在糧棉油主要農作物中,同一單位品種能夠在全國范圍如此長期、大面積推廣種植,堪稱奇跡。
中棉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原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棉作室基礎上成立,1958年3月整建制搬遷到河南省安陽縣白壁鎮。建所以來,中棉所始終根據我國棉花產業發展需要,圍繞不同歷史時期棉花生產面臨的諸多瓶頸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培育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棉花優良新品種,為實現糧棉雙增產、開拓壯大新疆棉區、打破國外抗蟲棉壟斷、推進植棉機械化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每當我國棉花生產低迷徘徊的關鍵時刻,中棉所總會挺身而出,以其優良的系列品種服務產業需求,高峰時期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種曾占據“半壁江山”,為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產業重大需求。中棉所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始終扎根棉花主產區,瞄準國家棉花戰略需求,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共培育出不同類型的棉花新品種88個,尤其是培育出國產轉基因抗蟲棉,扭轉國外品種壟斷局面;推動麥棉耕作改制,緩解糧棉爭地矛盾;攻克枯黃萎病難題,促進棉花產業發展。在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堅持原始創新,搶占科技制高點。中棉所始終牢記歷史使命,堅持“頂天立地”的創新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創新能力,在重要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領先世界的重大創新成果。牽頭棉花基因組測序,搶占國際科技前沿;發現光敏芽黃不育系,突破雜交棉制種瓶頸;創制矮化材料,助力棉花生產機械化;發展鹽堿旱地植棉,保障糧棉產業安全。
推進協同創新,發揮國家隊引領作用。中棉所始終堅持協同創新,廣泛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育種企業等開展科技合作,搭建棉花科技協同創新網絡和公益服務平臺,為我國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全國一盤棋,構建高效協同創新網絡。為了突破棉花生物技術研究領域的障礙和瓶頸,棉花所聯合多家基礎研究單位和育種單位,建立了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平臺,形成了棉花“基因轉化—種質創新—品種培育—產業化”的研發轉化體系,實現了國內棉花研發力量上中下游的優勢配套。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帶動下,棉花所不斷凝練科技創新目標,調整學科領域方向,優化研究機構設置,將29個課題組凝練成12個創新團隊,建立了以關鍵技術突破為研究目標的“產業鏈”式新型科研組織方式,形成所內聯合攻關的高效協同機制。搭建公益服務平臺,實現資源有效共享。棉花所在全國設立130個區試點,形成國家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網。海南科研中心立足為全國大多數農業科研院校、生產單位、種子企業提供南繁科研服務,承擔了全國棉花南繁面積的60%~80%。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3年來,已向全國從事棉花研究的中青年科學家發布開放課題63項,有效發揮了培養棉花高層次科研人才和交流平臺的作用。
截至目前,中棉所已累計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種90多個,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6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2項,包括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僅在1990~2010年,“中棉所”系列品種就累計推廣3.57億畝,占同期全國棉花種植總面積的26%,最高年份達50%。在糧棉油主要農作物中,同一單位品種能夠在全國范圍如此長期、大面積推廣種植,堪稱奇跡。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