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的2024年工作會議上獲悉,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取得新突破,重大原創性發現不斷涌現。全院發表SCIEI收錄論文4681篇,以第一署名單位在《細胞》和《科學》期刊發表論文3篇。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介紹,中國農科院成功繪制首個馬鈴薯有害突變二維圖譜;構建首個玉米育種自交系的泛基因組;發現玉米籽粒鐵轉運分子開關,為解決鐵等微量元素缺乏問題及培育富鐵作物品種提供理論支撐;闡釋了禽流感病毒對哺乳動物宿主適應性機理;揭示了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導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水分利用效率飽和現象等。
“中國農科院研發成功全球首個禽流感三價DNA疫苗,自主研發的貓三聯疫苗打破國外壟斷;自主培育的華西牛新品種近三年市場推廣占比達17.8%,中新、中畜白羽肉鴨等市場占有率總和達40%,國產白羽肉雞品種市場占有率提升到25.1%,有力支撐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吳孔明說。
2023年,中國農科院還創制了一批重大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新增國家審定農作物新品種88個、省級審定農作物新品種82個、家畜新品種(系)1個,獲新農藥、新飼料、新獸藥等證書6個。
吳孔明指出,2024年,中國農科院將強化應用導向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躍升計劃”,明確聚焦重大科技任務的創新工程使用導向,健全完善創新工程團隊制、任務制和穩定支持有機結合的實施機制,引導創新團隊和科研人才積極參與重大任務。具體而言,即細化六大領域具體行動,力爭盡快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強化種子創新攻關。圍繞支撐主糧和大豆油料產能提升,加強高產優質水稻小麥、抗蟲耐逆高產玉米、高油高產大豆、短生育期油菜等作物新品種研發與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圍繞畜禽國產化替代,加快提升生豬等畜禽種源市場競爭力。
強化耕地保護利用科技創新。圍繞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統籌推進鹽堿地分級改造、黑土地退化阻控科技創新攻關,定向培育耕地健康功能,切實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和糧食產能。
強化農機裝備補短板。圍繞全程全面機械化和設施農業綠色生產,聚焦戈壁設施農業、大田智能化作業、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糧食智能保質烘儲等研發新型智能裝備。
強化農業生物安全治理。圍繞提升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能力,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布魯氏菌病等人獸共患病、蔬菜薊馬等重大農作物病蟲害、小麥莖基腐病等新發突發病蟲害的監測預警與綠色治理,研究應對生物抗藥性。
強化農業綠色低碳技術供給。圍繞投入品減量增效和生態低碳農業,加快新型綠色投入品創制,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構建減排固碳技術模式,助力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強化鄉村發展支撐。開展糧食產能持續提升戰略研究,探索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創新集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技術模式,加強鄉村規劃、鄉村治理體系、數字治理技術應用等“軟條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