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63.2%,在支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戰略先導和根本支撐的角色。然而,對照建設農業強國的宏偉目標,我們仍面臨不小的差距。”
在12月12日舉行的2024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與科技競爭力成果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院士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農業科技面臨的許多“卡脖子”問題以及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根子還是基礎研究跟不上,主要表現在前沿交叉領域基礎研究和底盤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不強。
吳孔明解釋說,一方面,根據科技部組織的第六次技術預測數據,我國農業技術僅有10%處于國際領跑,還有39%處于并跑、51%處于跟跑,正是“爬坡過坎、沖刺跨越”的關鍵階段。另一方面,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加速農業科技迭代和產業變革,美西方發達國家加快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強化農業科技前沿領域的戰略布局,持續搶占農業科技新的制高點,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不進則退的嚴峻形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提升我國農業科技競爭力,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吳孔明表示,自2018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已連續六年成功舉辦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不僅研判全球農業科技新趨勢,發布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還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彰顯了國家高端農業智庫的決策支持作用。
當前,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信息技術無處不在,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智慧農業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破解資源稟賦制約,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精細化,以更加高效、更加綠色的發展模式,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未來,信息技術將加速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生物技術是農業科技中重要的變革性技術,基因改造、新基因組、基因驅動以及合成生物等生物科技正在蓬勃發展。通過轉基因、基因編輯等手段,對農作物進行基因改良,實現作物抗蟲、耐除草劑等優異性能,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人工成本,減少了農藥使用量和災害損失,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提升農產品質量和營養價值、推進綠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吳孔明指出,前沿生物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交叉融合,推動生物及工業產品由傳統低效產品向新型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等高附加值生物制品方向高效轉變。生物制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有望引領全球范圍的新一輪農業生產方式變革,世界各國都在全方位布局發展生物制造產業。未來,分子農業有望成為推動農業工廠化的重要力量,進一步突破農業資源約束,拓展農業生產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