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紀念陳鳳桐院士誕辰125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三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全面回顧了陳鳳桐院士波瀾壯闊的一生,系統闡釋了他的學術思想對于當前三農和科技創新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提出了進一步發掘研究傳承陳鳳桐院士學術思想的建議。
陳鳳桐院士是新中國農業科技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領導者之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為開創和發展我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陳鳳桐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組織科學工作者開展良種選育和改良,護林和造林等農業科學研究工作,創立了“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創辦了《自然科學界》刊物。1949年,參與組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所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為開創新中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57年,他負責籌備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在北京正式成立,他被任命為院分黨組書記兼副院長。1958年,他到江西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提倡研究農業區劃,在紅壤改良利用、水土保持、三葉橡膠等亞熱帶作物在贛南引種栽培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晚年,他依然密切關注農科院的工作和全國農業科研事業,并提出寶貴意見建議,為我國農業科技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與會代表認為,學習、繼承和發揚陳鳳桐院士的學術思想,就要踐行“沒有調查就沒有實驗權”“農業科學工作與群眾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理論,強化“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依靠科研人員搞科研”的管理理念,加強農業發展宏觀研究的戰略思維,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黨的三大作風。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表示,作為新時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要以陳鳳桐院士為榜樣,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把中國農科院建成有影響力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支撐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