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轉基因發展不應徘徊
“我意識到轉基因技術可幫助解決全球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今年1月3日,在牛津農業會議上,馬克·林納斯談到此點正是他為以前反對轉基因行為道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的第三本書《上帝的物種:在人類紀拯救地球》中,他意識到,人類今天面臨的挑戰是:到2050年,必須用現有的耕地面積,利用有限的肥料、水和農藥,在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養活95億人口。
“那這些人將需要多少食物呢?依照去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最新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全球食物需求增長將超過100%。這將幾乎徹底抵消了GDP增長,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馬克·林納斯說。
今年是孟德爾遺傳也就是雜交育種技術發現148周年,DNA雙螺旋機構發現60周年,基因克隆技術發現40周年,也是我國抗蟲棉大規模種植的10周年。
然而在轉基因面前,人類仍在徘徊。
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對于人類生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史前文明時,每公頃土地只能養活2個人,到工業文明增加到5000人。”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林敏說,整個農業發展是不斷改造自然獲得生存空間的過程,尤其在人口膨脹的今天。
由于人口的增加、能源的匱乏、環境的污染,再加上人均食品產量、人均工業品產量的降低,“隨著人類社會到2050年達到發展的極限,如果再不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就難以為繼,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得靠科技。”林敏說。
實際上,無論是醫藥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還是工業生物技術,對于提高人類生活和健康質量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所以,中國選擇發展轉基因技術,是大勢所趨,在高技術領域不發展就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國的大豆就是例子。”林敏說。
2003年,中國開放大豆進口,當時的轉基因大豆,比東北的黃金大豆便宜百分之十幾,出油量又多了六分之一,結果黃金大豆迅速被淘汰。
不僅如此,從我國國情來看,“中國人多、地少,還有著南咸北堿、東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等惡劣自然條件,再加上產量優質瓶頸,這就需要轉基因技術來應對由于氣候原因等造成的壓力以及提高單產。”林敏說。
從2004年迄今,中國的糧食生產取得了九連豐、九連增。“但仍存在糧食夠不夠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說, 中國始終存在著人口對于農業資源,主要是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壓力,農業自然災害多發、抗災和減災能力不夠、靠天吃飯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
目前,中國耕地面積為18.3億畝,高標準旱澇保收農田卻僅有8億多畝。
“從總量上講,要保持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難度在加大。”徐小青說,再加上農業投入成本加大,勞動力成本優勢在逐漸消失,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矛盾突出,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逐步在增大。
有研究顯示,2010年中國進口農產品相當于使用了國外大概7億多畝的耕地。2011至2012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的速度依舊增大,2012年1至10月份,在農產品進出口的1400億美元貿易額中,出口500億,進口達900億。
“中國轉基因的發展有過一段時間的提速,現在又處于徘徊時期,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林敏說。
從國家戰略來看,“從2009年迄今,國家把轉基因技術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地位,逐漸建立起獨立的轉基因研發體系,轉基因棉花、水稻、玉米等已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但轉基因大豆、小麥和油菜目前依舊跟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非常大。”林敏說。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