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2 3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這是繼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首次明確提出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區劃相關工作,對于進一步優化現代農業區域布局、扎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的現實邏輯
四十余年前,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為農業生產和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據。近年來,我國氣候整體呈現降水增多、溫度升高的“水熱雙增”態勢,農業氣候資源生產潛力發生結構性變化。我國平均每10年氣溫升高0.3℃、降水量增加5.1毫米、活動積溫增加62.9℃·日、作物生長季延長1.8天,南方雙季稻區可種植北界北移近300公里,北方小麥、玉米、水稻種植北界北擴西移。極端冷暖天氣氣候日趨頻繁,農業氣象災害區域性、階段性、偶發性趨勢愈發顯著,利用氣候資源稟賦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邊界愈發模糊。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相關工作,對于客觀反映全國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區域分異,提高對農業自然資源變化規律和機理的認識,合理規劃農業生產布局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農業自然資源調查是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前提。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絕對數量大,但人均不足、空間不均、區際不協調的基本國情仍然存在。土地資源總量龐大,但耕地占比小、數量質量發展趨勢令人擔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耕地面積19.179億畝,僅占國土面積的13.3%,其中1.84億畝分布在25°以上陡坡、河道,或難以被長期穩定利用。過去10年間, 只有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和新疆的耕地面積增加, 光熱水資源充足的南方耕地占比降至36%。半數省份面臨耕地質量下降、保有量低于紅線保護任務等問題。已經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僅占耕地面積的45% 左右,與實現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目標相比仍有距離。水熱資源總量充裕,但區際差異大。2021年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9638.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長江以南省份水資源占比81%, 現有耕地中灌溉面積占比僅為56%。太陽輻射總量雖然較大, 但由于地理環境差異,西部多于東部,高原多于平原。區域間農業自然資源存量與流量共性較小、利用與保護矛盾較大,地區間水土熱資源呈現較為明顯的欠協調匹配格局。以全面深入的農業自然資源調查為基礎進行區域農業布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適應農業自然資源變化轉換是增強農業產業韌性的必要舉措。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約束收緊,利用率較低、正效益弱化、退化趨勢明顯等發展現狀普遍存在。一是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截至2019年,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4, 與世界先進水平0.7至0.8有較大差距。發達國家每萬美元GDP用水量基本在300立方米以下,而我國2019年約為420 立方米,用水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二是生態弱化風險增加。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67.4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27.96%,流失程度為強烈及以上等級的面積占比18.93%。全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占9.7%,重度脆弱區域占19.8%。三是單個生態問題演變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漸降低、脆弱性日趨增強等整體性生態問題的風險日益增加,生產指導復雜難控。氣候變化導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加劇,農業生產與氣候的區域分異關系愈加難以辨析,依據氣候條件預測雜草、害蟲和疫病發展態勢的風險預警愈發難立。摸清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底數和變化規律,亟需根據農業自然資源本底現狀,對各類資源、各種區域精準施策,做到變化有數、策略有據、發展有向,支撐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農業產業韌性發展。
推進農業自然資源區劃的工作基礎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解決了14億多人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保障這件頭等大事,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品種豐富多樣、品質持續優化升級,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交織疊加背景下,國家對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生產理念從過去主要追求數量向追求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由主要強調生產向強調生產與保護協調關系轉變。端得更穩、更好、更牢的中國飯碗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為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空間和政策儲備。
基礎性農業自然資源工作, 為農業資源區劃提供歷史底氣。新中國成立伊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工作。從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央、各大行政區及各省區市普遍建立了農業區劃工作機構,相繼研究出臺了《中國農業區劃的初步意見》《關于劃分中國農業經濟區劃的初步方案》等文件,為各地區農業生產合理布局提供了系統資料和科學論證。1978年3月, 在全國科學大會通過的《1978— 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108項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劃中,全國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研究名列首位。1979年,《關于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研究的報告》(國發(1979) 36號)要求“各部門、各省、市、自治區必須積極地、有計劃地、長期進行下去”。各地相繼開展大規模的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工作,對水、土壤、氣候、生物等農業基本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系統地摸清了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家底,查清了我國農業后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分布,明確了我國農業自然資源深度開發和廣度開發的潛力、重點和途徑。
系統性農業自然資源調查, 為農業區域布局提供要素支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構建全要素、全過程、多維度農業自然資源立體觀測網絡和基礎數據體系,長期、定時、準確地監測資源動態變化。構建農業氣候資源數據庫,闡明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分布規律,探討不同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生產潛力。采用遙感、實地勘探等手段,編制形成土地資源數字圖集。摸清各水文要素的時空變化特征,掌握全國各流域區域內的水資源數量并形成動態監測制度。開展有關草地、流域、林地及田地的生物種質資源調查工作,在收集種質資源的同時做好保護工作。樹立有主(資源權能主體明晰)、有限(全產業鏈資源集約利用)、有價(農業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新時代農業自然資源觀,提供能用(適應新時代要求)、管用(能夠解決問題)、好用(優質高效節本)的措施集合,為后續資源調查與評價工作提供有力基礎支撐。
專業化農業自然資源監測, 為農業精準生產提供信息服務。利用多平臺信息技術進行多對象、多目標、多功能的全時段、多層次農業自然資源監測。監測對象主要涵蓋土地利用變化、作物種植面積及長勢、農業災害監測預警等,后期建立農業自然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得以掌握農業自然資源的動態變化。推廣建立農業自然資源縣級監測網絡,在此基礎上形成涵蓋土地耕地、產業勞動力、生態環境、播種情況的縣農業自然資源與經濟信息以及囊括各項農戶生產生活指標的農業自然資源動態數據庫。實時跟蹤監測農業農村經濟數據,及時可靠地提供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農業生產信息,為農業結構調整和決策提供參考。
擘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區劃路徑
農業自然資源的家底總量和開發潛力是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固本之基,加快“摸清家底”是構建農業發展新格局的關鍵所在。作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能量來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生物質能源等農業自然資源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調查測算登記,能夠清查農業自然資源的時空格局及其生產潛力, 厘清農業生產中自然系統為人類需要提供資源的能力, 為合理開發利用及實現農業區域化、專業化、現代化提供依據。應以強化資源優勢、規避資源劣勢為基本原則,以保障糧食安全為核心任務,在充分發揮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區域優勢品種,優化農產品生產布局,強化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加強農產品優勢區域建設,實現規?;I化、集約化生產,適當調整資源供需匹配失衡區種植結構,實現優質、高效、安全、生態,以達到產品結構與區域布局合理配置的效果。
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強化農業供給保障能力。農業多功能性與生俱來,建設農業強國要統籌農業多種功能拓展。農業具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在不同地域又各有側重,各地區功能實現的制約因素也各不相同。應當統籌考慮我國農業多功能的空間差異,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區域農業的主導功能定位與拓展方向,引導農業活動形成在空間上的合理集聚。從我國農業農村實際情況出發, 統籌發揮農業產品供給、就業和生活保障、文化傳承和觀光休閑以及生態調節四類基本功能。對于產品供給功能,要精準識別全國范圍的主要商品性農產品供給區域,確保糧食產量持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多措并舉推動油料擴面增產, 綜合運用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提升品種單產能力; 對于就業和生活保障功能,在反映涉農承擔的就業和生活保障份額的區域差異基礎上,聚類提升區域內具有增強就業和生活保障功能潛質的產業資源, 優化涉農產業生產經營方式和要素投入結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環境;對于文化傳承和觀光休閑功能,堅持因地制宜、多方融合、持續發展, 聚焦區域特定農業生產方式或獨特民族、地域文化因素,科學配置基礎設施和市場供給等,實現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發展格局, 讓廣大城鄉居民養眼、養胃、養肺、養心、養腦;對于生態調節功能,強化區域農業生態功能及其外部制約因素的空間分異分析,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創新農業生態保護補償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明確區域可持續發展方向。建設農業強國要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鄉村振興會將“資源—農業—環境”復合系統引向更加和諧、高效的狀態。良好生態蘊含著無窮經濟價值, 應不斷提高農業自然資源的產出效率和社會經濟支撐能力, 追求資源利用在時間和空間維度的持續性以及在效率維度的高效性。綜合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基本條件及制約性因素的地域空間分布特征,提供發展方式調整與優化方案,為緩解區域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矛盾提供實踐參考,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空間決策提供依據。優先發展區多為農業生產的優勢區,但其人口密度高,資源環境壓力較大,應當堅持生產優先、兼顧生態,在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前提下,保護好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穩步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友好;適度發展區農業生產具有一定潛力,但受到自然災害頻發、資源退化嚴重、資源配置錯位的制約,必須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立足資源環境稟賦,揚長避短、挖掘潛力、集約節約、有序利用;保護發展區是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戰略地位的區域,具有國家安全屏障戰略功能, 應堅持保護優先、按需開發,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自然資源休養生息,讓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同時,以滿足居民基本需求為底線,以逆向思維為戰略出發點,靠前謀劃樹立極端情景的糧食供應戰略,為鄉村振興奠定數量充足、種類多樣、鏈條完備的食物供給體系基礎?!颈疚氖菄易匀豢茖W基金面上項目“黃土高原區馬鈴薯種植空間格局演化過程與機制” (批準號:422714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區域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