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大豆的總產量為1400—1500萬噸,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大豆的認知度不斷增加,對大豆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每年市場消費量達到3000萬噸以上。目前,我國的大豆生產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要,只好依靠進口來解決。據了解,我國每年進口大豆在4000萬噸以上,2010年進口已達5400多萬噸。這樣就給我國大豆育種專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大豆生產的出路何在?擺在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為此,記者走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王連錚研究員。他告訴記者說,有三個出路可以解決大豆的問題。一是提高大豆的單產。目前,我國大豆平均單產在120公斤左右,假如每畝提高50公斤,全國按照1.4億畝計算,每年大豆產量可增加700萬噸,那么就可減少進口700多萬噸,如果有了良種,加上良法,再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這個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正在實施品種改良、與良法配套促進大豆提高單產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適時擴大種植面積,特別是發展適宜間套種的地區和開發南方的撂荒地,這樣做既可以培養土壤地力,又可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資源,像四川、兩湖以及兩廣等省有許多這樣的地塊。為此,除東北外,建議國家加大對黃淮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大豆的良種補貼,促進當地很好地發展大豆產業。三是讓大豆高產再高產。讓畝產400公斤作為一個模式,在畝產已達到200公斤的地塊一畝提高200公斤作為目標,配套滴灌,結合施肥化控技術,就可達到。在滴灌的同時進行追肥,這樣做可以解決氮肥的流失及環境污染問題。在大豆的整個生育期都能不斷地供給需求,達到節水又高效的目的,這也符合中央一號文件提倡節水的精神。
大豆品種創高產具有很大的潛力。王連錚研究員說:大豆畝產達到400公斤即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密植,就中黃35品種來說,每畝要達到2萬株;二是每株要結43個莢;三是百粒重達到22克,與北京地區大豆百粒重20克相比,增產為10%,只要采用滴灌技術就可達到此效果。大豆的節數多,莢比較密,是高產的基本保證。北京地區生產大豆一株只有36個莢,現在能達到以上條件的品種有中黃35,還有就是中黃13。中黃35已在北方10個省推廣;中黃13連續6年作為農業部大豆的主推品種,累計推廣5000多萬畝,多分布在黃淮海及南方地區。為此,建議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廣高產優質品種。中黃13屬中熟品種,中黃35屬早熟品種,要因地制宜,不要單打一種植,一切要經過試驗選出品種。近年來,各地已育成畝產200公斤以上的品種有20多個,可因地制宜推廣。我國有91%的大豆品種是有性雜交育成的,應當以雜交育種為主,并與分子育種、輻射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結合來應用,選出符合社會對大豆需要的品種。(本報記者 李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