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
[科技日報]土豆君,快到碗里來!
發布時間:2015-10-14
|來源: 《科技日報》2015年10月14日|作者:劉曉瑩
學名馬鈴薯的土豆還有許多“昵稱”——山藥蛋、洋芋、白薯、薯仔……作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它在歐美發達國家的餐桌上已經作為主食食用了很多年,并在人們的飲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在中國,馬鈴薯的消費形式多以鮮食為主,從盤到碗,馬鈴薯主食化的道路并不容易,除了國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我國的馬鈴薯主食化加工利用技術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加工關鍵技術及裝備也多源自對國外相關技術設備的引進及改造。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馬鈴薯總產出3.76億噸。隨著近年我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確立,2014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萬公頃,鮮薯產量9500多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四分之一左右,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
9月21日,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牽頭組建的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在甘肅定西舉行成立大會,同期農業部還發布了第四批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來自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的科研機構、企業、服務組織和第四批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所在省市主管部門及企業代表代共計380余人匯聚中國馬鈴薯之鄉,共同探討如何提升主食加工業、推進馬鈴薯等主食產品的開發。
加強行業交流才能集中資源、優勢互補
“馬鈴薯主食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馬鈴薯主食加工專用品種篩選、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研發、裝備研制、標準制修訂、保鮮物流、市場銷售、品牌建設等產業鏈環節。”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說。作為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理事長,他表示聯盟的目標就是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產業合作體系,聚集技術資源,開展協同攻關,推動行業交流與合作,凝聚一二三產力量,加快推進我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發展。
“聯盟的組織原則為平等自愿、統一規劃、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合作共贏、權利與義務共存。”戴小楓說,“聯盟成員單位有責任和義務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圍繞馬鈴薯專用品種選育、加工技術與裝備創制、營養主食產品研發、市場開拓與科普宣傳等開展協同攻關,共同爭取和承擔國家、省級和地方層面科技項目,充分利用產業聯盟的資源優勢,開展多種規模、多種機制和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工作。”
“我們希望建立以‘市場為驅動、技術為支撐、項目為紐帶’的開放式產學研合作模式,以企業技術需求為主導,按‘共同投入、集中資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運行機制,共同謀劃聯盟發展和科技進步。”戴小楓說。
重視科普工作才能提升百姓食用土豆主食的意識
去年發布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中曾廣泛宣傳過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的藥用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藥用價值。古代醫學典籍《本草綱目》記載,馬鈴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二是自身的物理性質在醫藥方面的作用。馬鈴薯淀粉可用以制作糖衣、膠囊等,以及牙科材料、醫用手套潤滑劑等,還可作為維生素、葡萄糖等藥品原料。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科學引導馬鈴薯主食消費,使馬鈴薯逐漸成為居民一日三餐的選擇之一,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據戴小楓介紹,近兩年來,以張泓、木泰華兩位專家為首的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相關科研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馬鈴薯主食產品配方和工藝研發工作,開發出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并進行廣泛宣傳,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反響強烈。“今年,農業部還在北京、河北等地率先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試點,并由北京為主中心向7個次中心梯次推進。”
盡管如此,戴小楓認為目前仍然要高度重視馬鈴薯主食營養科普宣傳。“聯盟成員單位責無旁貸地組織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如編寫科普宣傳冊、掛圖、連環畫、科普系列叢書,參與電視臺節目制作、制作科普宣傳短片等。”他說,“從我們理事長單位做起,秘書處會盡快注冊聯盟網站,建立實名制的微信群,為大家提供交流平臺,加大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社會覆蓋度。”
他還建議各單位也設專門人員從事區域性科普網站、微信群的維護管理工作。
食物的創新才是解決馬鈴薯主食化的根本出路
戴小楓認為,制約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馬鈴薯加工產品形式主要為淀粉、全粉、油炸薯片和薯條等,產品種類單一、營養價值低,“缺乏適合我國居民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
據了解,目前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研發團隊開展了馬鈴薯意大利面、胡辣湯等主食產品的試制,完成了全粉添加對馬鈴薯面團的流變特性影響研究,初步確定了含40%馬鈴薯全粉饅頭的營養功效測評試驗方案,成功生產了55%占比的即食馬鈴薯米粉,并申報相關專利20項。在專用設備研發上,初步完成了馬鈴薯面條設備選型及功能改造方案,制造出一體化仿生搟面機樣機并開始市場推廣。
“馬鈴薯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通過對傳統主食內添加一定比例的馬鈴薯加工成新型馬鈴薯主食產品,有望增強傳統主食的營養價值,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營養型主食的需要。”戴小楓說,“我們通過對馬鈴薯主食的營養含量和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及膳食纖維的含量進行了對比檢測分析,發現馬鈴薯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高于小麥饅頭、面條等傳統主食產品。”
“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宜中國老百姓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產品,是推進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加工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的重要途徑。”戴小楓說。
聯盟的成立讓戴小楓對馬鈴薯主食化之路充滿信心:“我們一定能將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做成利國利民的大產業,讓人民群眾的膳食營養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讓科學家的成果得到肯定,讓企業家的努力收獲回報。”
而在中國,馬鈴薯的消費形式多以鮮食為主,從盤到碗,馬鈴薯主食化的道路并不容易,除了國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我國的馬鈴薯主食化加工利用技術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加工關鍵技術及裝備也多源自對國外相關技術設備的引進及改造。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馬鈴薯總產出3.76億噸。隨著近年我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確立,2014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萬公頃,鮮薯產量9500多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四分之一左右,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
9月21日,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牽頭組建的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在甘肅定西舉行成立大會,同期農業部還發布了第四批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來自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的科研機構、企業、服務組織和第四批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所在省市主管部門及企業代表代共計380余人匯聚中國馬鈴薯之鄉,共同探討如何提升主食加工業、推進馬鈴薯等主食產品的開發。
加強行業交流才能集中資源、優勢互補
“馬鈴薯主食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馬鈴薯主食加工專用品種篩選、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研發、裝備研制、標準制修訂、保鮮物流、市場銷售、品牌建設等產業鏈環節。”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說。作為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理事長,他表示聯盟的目標就是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產業合作體系,聚集技術資源,開展協同攻關,推動行業交流與合作,凝聚一二三產力量,加快推進我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發展。
“聯盟的組織原則為平等自愿、統一規劃、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合作共贏、權利與義務共存。”戴小楓說,“聯盟成員單位有責任和義務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圍繞馬鈴薯專用品種選育、加工技術與裝備創制、營養主食產品研發、市場開拓與科普宣傳等開展協同攻關,共同爭取和承擔國家、省級和地方層面科技項目,充分利用產業聯盟的資源優勢,開展多種規模、多種機制和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工作。”
“我們希望建立以‘市場為驅動、技術為支撐、項目為紐帶’的開放式產學研合作模式,以企業技術需求為主導,按‘共同投入、集中資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運行機制,共同謀劃聯盟發展和科技進步。”戴小楓說。
重視科普工作才能提升百姓食用土豆主食的意識
去年發布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中曾廣泛宣傳過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的藥用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藥用價值。古代醫學典籍《本草綱目》記載,馬鈴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二是自身的物理性質在醫藥方面的作用。馬鈴薯淀粉可用以制作糖衣、膠囊等,以及牙科材料、醫用手套潤滑劑等,還可作為維生素、葡萄糖等藥品原料。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科學引導馬鈴薯主食消費,使馬鈴薯逐漸成為居民一日三餐的選擇之一,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據戴小楓介紹,近兩年來,以張泓、木泰華兩位專家為首的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相關科研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馬鈴薯主食產品配方和工藝研發工作,開發出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并進行廣泛宣傳,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反響強烈。“今年,農業部還在北京、河北等地率先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試點,并由北京為主中心向7個次中心梯次推進。”
盡管如此,戴小楓認為目前仍然要高度重視馬鈴薯主食營養科普宣傳。“聯盟成員單位責無旁貸地組織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如編寫科普宣傳冊、掛圖、連環畫、科普系列叢書,參與電視臺節目制作、制作科普宣傳短片等。”他說,“從我們理事長單位做起,秘書處會盡快注冊聯盟網站,建立實名制的微信群,為大家提供交流平臺,加大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社會覆蓋度。”
他還建議各單位也設專門人員從事區域性科普網站、微信群的維護管理工作。
食物的創新才是解決馬鈴薯主食化的根本出路
戴小楓認為,制約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馬鈴薯加工產品形式主要為淀粉、全粉、油炸薯片和薯條等,產品種類單一、營養價值低,“缺乏適合我國居民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
據了解,目前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研發團隊開展了馬鈴薯意大利面、胡辣湯等主食產品的試制,完成了全粉添加對馬鈴薯面團的流變特性影響研究,初步確定了含40%馬鈴薯全粉饅頭的營養功效測評試驗方案,成功生產了55%占比的即食馬鈴薯米粉,并申報相關專利20項。在專用設備研發上,初步完成了馬鈴薯面條設備選型及功能改造方案,制造出一體化仿生搟面機樣機并開始市場推廣。
“馬鈴薯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通過對傳統主食內添加一定比例的馬鈴薯加工成新型馬鈴薯主食產品,有望增強傳統主食的營養價值,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營養型主食的需要。”戴小楓說,“我們通過對馬鈴薯主食的營養含量和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及膳食纖維的含量進行了對比檢測分析,發現馬鈴薯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高于小麥饅頭、面條等傳統主食產品。”
“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宜中國老百姓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產品,是推進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加工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的重要途徑。”戴小楓說。
聯盟的成立讓戴小楓對馬鈴薯主食化之路充滿信心:“我們一定能將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做成利國利民的大產業,讓人民群眾的膳食營養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讓科學家的成果得到肯定,讓企業家的努力收獲回報。”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