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高糖飼喂巴馬小型豬擴張肝臟血竇中廣泛存在炎性細胞及其超顯微結構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豬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在小型豬脂肪性肝細胞和分子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國際關注。
該項目成果已于2014年11月發表在美國雜志《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3月11日,論文被加拿大醫藥研究資訊公司——環球醫藥(Global Medical Discovery,GMD)選為關鍵科學文章之一。
據項目負責人楊述林副研究員介紹,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給各國政府帶來巨大經濟負擔。但由于人類取樣和研究困難,目前對其發病機制知之甚少,急需通過疾病動物模型,深入研究其發病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為預防、治療和藥物研發提供科學依據。小型豬在飲食結構、營養代謝特征、心血管系統和器官大小等方面與人極其相似,是建立人類肥胖、代謝綜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模型的適宜動物。
在研究中,團隊科研人員利用牧醫所實驗用小型豬醫學模型——巴馬小型豬,首次在國際上以高脂肪高糖飼料進行長達23個月的飼喂,小型豬表現出典型的代謝綜合征特征,發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炎性細胞顯著增加。
研究人員利用高通量RNA測序對小型豬肝臟轉錄組分析,結果顯示822個基因在肝差異表達。炎癥過程涉及炎癥信號轉導相關的通路包括:細胞因子、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受體相互作用、白細胞受體、炎癥細胞遷移和入侵相關通路等。研究進一步鑒定了幾個重要的炎癥相關的差異表達基因,如FOS、JUN、TLR7、MYC、PIK3CD、VAV3、IL2RB和IL4R,這些基因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生密切相關。
研究所獲得的小型豬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分子病理特征可為新型藥物的開發提供參考。
據悉,GMD公司成立于2002年,團隊成員來自世界頂尖學術機構和制藥企業,其目標是致力于給讀者提供關于醫藥開發的最新發現和突破方面的資訊。該機構非常挑剔地從每周發表的文章中邀請少于0.1%的文章(專家組每周挑出20篇)作為關鍵科學文章發布。GMD提供的研究資訊受到全球從事醫藥研發的公司及研究機構的關注,其網站每月瀏覽量達到85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