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科技創新聯盟15日在京成立;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成立大會上介紹,我國的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啟動實施5年來,通過協同創新,相關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提出了2.5:1的馬鈴薯與三大主糧比較營養當量系數。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成立大會上表示,馬鈴薯主食開發的實踐表明,“小土豆”正成為大產業,引領居民健康消費,也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5年來,馬鈴薯主食開發取得顯著成效:主食類型不斷創新,目前已開發6大系列、300多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功能不斷拓展;加工工藝不斷改進,攻克了馬鈴薯全粉加工過程中成型難、易斷條、不耐煮、易渾湯等技術難題,并通過對連續壓面、自動成型、自動擺盤等核心裝備進行改造,研發出真空和面機、一體化仿生搟面機、恒溫恒濕智能熟化等新型裝備,大幅提升了馬鈴薯主食加工能力;企業實力不斷增強,以企業為主體的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發展壯大,成員達到400多家,覆蓋全國31個省份,為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產品市場不斷拓展;工作機制不斷完善,通過農科企緊密協作,形成了馬鈴薯主食開發的強大合力。
張合成介紹,2015年1月,我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正式啟動,并設立“馬鈴薯主糧化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開展聯合攻關。5年來,創設了品種選育的三級評價體系,篩選出30個加工適宜品種,新育成專用品種1個、品系3個;攻克技術瓶頸研制出3大類60余種300多款主食產品,開發出薯泥、薯漿、鮮薯等加工原料,確定主食配方、烹飪方法和加工工藝;首次提出2.5:1的營養當量系數,即2.5份馬鈴薯提供的營養價值與1份稻米、小麥或玉米大致相當,科學論證了馬鈴薯主食產品對血壓、血糖、血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年均建設試驗示范基地20個以上,核心面積累計達2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