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是中國番茄的重要產區之一,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而作為“蔬菜之鄉”的濰坊壽光,近年來番茄的種植面積已達到近二十萬畝,產量達到數十萬噸,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位于壽光市洛城街道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配備高端的分子育種實驗室、設立番茄育種課題組,近年來持續攻關番茄種子研發,不斷培育新品種,目前正是番茄秋冬茬口的收獲期。在研發中心試驗基地,每一茬口都要種植接近兩千份試驗材料和組合,日常工作中從播種、分苗、間苗、定植等各個環節入手,研究番茄生長習性與培育細節,觀察雜交后不同番茄的性狀和品質。課題組的科研人員利用抗病、高產、抗逆基因相關的分子標記,對優異番茄品種資源進行評價、分離和純化;結合雜交、回交等手段,快速、精準創制聚合優異基因的骨干親本材料;對骨干親本進行組合配置,通過組合篩選,選育出風味濃郁、口感好、商品性佳、兼抗多種主要病害、高產的設施番茄優異新品種。
“育種過程中,骨干親本材料的創制是最難的,這是新品種培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種質類型,是實現品種升級換代的關鍵。”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番茄育種課題組組長趙志偉表示,育種需要在千萬次的試驗中尋找答案。“一個新品種培育需要四至五年,并在全國各地試種二至三年。因為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的種植表現不一致,需要挑選出適宜該品種推廣的地區,多茬試種表現優異才能確定,所以從開始選育到真正推廣,需要六至八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趙志偉說,第一個新品種培育成功時,大家都很激動,給他們增添了信心和動力。土地不會辜負汗水,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從成百上千個雜交組合中篩選出了數個番茄新品種,其中中壽1901、中壽1902等17個番茄新品種成功獲批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