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在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禹興街道大宋村,沉甸甸、黃燦燦的玉米迎來豐收。撕下玉米皮,顆顆金黃飽滿的玉米粒甚是喜人。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一臺大型玉米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玉米顆粒歸倉。
“眼前的這十畝地今年增產效果十分顯著,每畝產量1800多斤,比去年足足增產了近400斤。”種植大戶王其魁樂得合不攏嘴。他算了一筆賬,在今年糧價偏低的形勢下,每畝地的收益比周邊村民的高出314元。收割前,王其魁將臨近田間小路的兩排玉米剝了皮,據他觀察,今年種出的玉米品質明顯好于過去,花粒大幅減少,籽粒更飽滿,玉米棒也大了一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中下旬,山東高溫少雨,大部地區農田失墑持續加劇,到了6月底,山東緊接著遭遇特大暴雨襲擊,旱澇急轉影響了玉米播種,王其魁播種玉米比往年推遲了一周。這種情況下,王其魁如何種出了產量、品質雙提升的玉米?
王其魁介紹,2016年,他承包了500多畝地,他發現腳下的土地由于常年連續耕作和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正在逐漸退化,土壤板結現象加劇,地力下降也導致作物的產量受到影響。他意識到,土壤改良已刻不容緩。近幾年,王其魁關注到生物技術對改善農田土壤退化的作用,今年在中化化肥的“生物+”營養方案支持下,玉米產量創下新高。
“田塊將底肥改用長效緩釋肥,保證了養分的持續釋放,前期不旺長,后期不脫肥,能更好地促進作物健康生長?!敝谢兽r藝師李曉杰對王其魁種植的玉米進行了一整個生長季的跟蹤和指導,在生物激活技術、磷增效技術等“生物+”集成技術加持下,全程科學的肥藥管理,土壤逐漸得到修復,肥力顯著增加,玉米發芽率高,花粒率低,籽粒更加飽滿,為增產奠定了基礎。
左側兩排玉米為王其魁種植的玉米,右側為其他農戶種植的玉米,玉米棒大小、葉片大小等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趙秉強介紹,當前農業生產正面臨著土壤和作物逆境等問題,導致養分利用率偏低,作物生長發育受阻,亟待破解技術瓶頸。
“我們利用‘生物+肥料’‘生物+土壤健康’的思維,積極研發肥料‘芯片’,聚焦改善作物根際微環境健康,解析作物營養吸收機制,開發出了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養分高效利用技術及增效產品,可以通過誘導根系生長等方式,促進作物根系對營養的吸收利用。”在位于臨沂市河東區的中化化肥研發中心,趙秉強正在帶領學生研究增值肥料等新技術,他解釋,“如此一來,作物就像開啟了‘信號功能’,根系能夠更快地找到并吸收營養,進而提高作物產量,以及提高抗逆性?!?/p>
趙秉強介紹,2017年起,他與中化化肥建立“研-產-用”高效科技合作新模式,圍繞化肥產業和農業應用技術瓶頸,研究綠色高效增值肥料,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并形成了增效系列產品,并在中化化肥公司產業化轉化。王其魁種植的玉米就使用了相關產品。
9月27日,王其魁玉米田的收割現場,中化化肥“糧安家國興·豐收喜樂行”玉米豐收慶典同時在這里舉辦。李曉杰將王其魁田塊與其他農戶的玉米各個部位分別進行了對比,只見王其魁種出的玉米稈更加粗壯,根須數量多,葉片也更大,玉米棒三葉平均面積多11.05%,經過測試,平均葉綠色SPAD值高出8.9%。“葉綠素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保證了玉米灌漿。”李曉杰說。
“種了這么多年地,我頭一次看見玉米長得這么好,生物科技讓農作物離了化肥也增產,也讓農業變得更加可持續,明年我還要增加試點規模!”王其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