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牽頭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黃淮海蔬菜主產區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示范”項目進行了第三方測評。參與評估的專家通過現場考察和聽取項目匯報,一致認為該項目在減控菜地面源污染方面成效顯著。
位于安徽省潁上縣王崗鎮的試驗示范基地
據了解,項目開始于2018年,在全面摸清黃淮海地區菜地面源污染成因基礎上,形成集吸脫溝、蜜源植物帶、生態溝渠、凈化塘及回灌系統的“五位一體”菜地面源污染防控模式,有效減控污染。項目先后在安徽、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地建設核心示范基地1000畝,示范區6100畝,輻射帶動10萬畝。
位于安徽省潁上縣王崗鎮的示范基地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組建團隊建設完成,記者隨專家在該示范基地看到,在農田邊界種有薄荷、波斯菊和黑麥草,它們作為蜜源植物帶不僅過濾排水,還能控制水土流失。在排水溝中定植苜蓿、灌木柳和茭白等水生植物,形成生態溝渠,攔截水體污染物。技術人員用鐵鍬挖出埋到土中的尾菜秸稈,部分已經腐爛,這種埋入土層的秸稈,有效減少地表徑流,吸脫排水氮磷。項目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清淤改造匯水坑形成凈化塘,消減水體中的氮磷負荷,經凈化塘凈化后的尾水還可通過灌溉系統回灌農田。
試驗結果顯示,在不減產的情況下,項目技術覆蓋區化肥投入量較傳統區減少30%以上,農藥投入減少15%以上,土壤氮磷殘留累積量降低41.5%-49.8%,氮磷污染負荷削減24.0%-31.1%,土壤農藥殘留降低50%以上,廢棄物消納利用率達95%以上,污染物殘留降低30%。
技術受到菜農的普遍歡迎,據安徽省潁上縣王崗鎮蔬菜種植大戶周家勇介紹,項目推廣的氮磷吸脫溝,將尾菜秸稈開溝深埋到土壤里,省去人工揀拾,帶病菌蟲卵的菜葉子、菜秧子也被埋入地下,不僅控制病蟲害傳播、不影響下茬播種或定植,經過一階段腐爛還可以培肥地力,可謂一舉兩得。
北京土壤學會作為項目實施效果評價的第三方機構,學會秘書長劉寶存研究員認為,項目集成總量控制與分區施肥技術、農藥安全施用與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及尾菜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等一系列創新性成果,通過在黃淮海蔬菜主產區示范應用,帶動了區域蔬菜清潔生產,為產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