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客戶端北京1月8日電(記者 李麗穎)從剛剛舉行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完成的1項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成果榮獲技術發明二等獎,5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獲獎總數為創新工程啟動以來的最好成績,是時隔5年再次實現三大獎全覆蓋。
蔬菜花卉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牽頭完成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首次利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破解了黃瓜基因組遺傳密碼,發現了控制黃瓜苦味物質合成的9個基因及其精準調控機制,發現了導致果實變大且基本失去苦味等性狀改變的基因,培育了“蔬研”系列品種,推動黃瓜育種進入分子設計時代。
作物科學研究所李立會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歷時30年,創立了小麥遠緣雜交新技術體系,破解了小麥與冰草屬間雜交及其改良小麥的國際難題,創制育種緊缺的高穗粒數、廣譜抗病性等新材料392份,培育出攜帶冰草多粒、廣譜抗性基因的新品種,驅動育種技術與品種培育新發展。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馮力研究員牽頭完成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創制與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創制了我國首個安全高效的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主、被動免疫保護率分別高達96.15%和88.67%,實現了豬病毒性腹瀉“一針防三病”的精準高效防控,疫苗在全國累計應用2560萬頭份,免疫覆蓋仔豬1.54億頭,實現銷售收入2.01億元。
作物科學研究所邱麗娟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大豆優異種質資源創制與新品種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創建了大豆種質資源表型與分子標記相結合的鑒定技術體系,在國際上率先構建和解析了大豆泛基因組,挖掘抗逆、高油等重要性狀QTL/基因72個,建立分子標記育種技術體系,選育出抗病、優質、高產新品種17個,2006-2017年累計推廣1.25億畝。
蔬菜花卉研究所顧興芳研究員牽頭完成的“黃瓜優質多抗種質資源創制與新品種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創建了高效的黃瓜抗病鑒定與品質評價技術,創建了國際領先的黃瓜分子標記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攻克了優質和抗病基因難以聚合的難題,培育出新一代不同生態型的突破性新品種8個,累計推廣1187.9萬畝,實現了密刺型黃瓜優質多抗育種的突破。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董紅敏研究員牽頭完成的“畜禽糞便污染監測核算方法和減排增效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首創了我國畜禽糞便污染核算方法,創建了污水源頭減量工藝,發明了污水沼液再生利用、堆肥臭氣減排與氨氮回收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集成創建了種養結合、清潔回用、集中處理3個系列的技術模式并大面積推廣應用,為國家政策制定和重大行動實施提供了科技支撐。
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徐明崗研究員牽頭完成的“我國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開展了6個典型省域長期監測試驗點近30年聯網研究,明確了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時空演變特征,創建了以“石灰類物質精準施用降酸、有機肥阻酸、減氮控酸”為核心的酸化防治關鍵技術,研發了酸性土壤調理劑等產品,集成了區域特色的農田酸化綜合防治技術模式并大面積推廣應用。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張德權研究員牽頭完成的“羊肉梯次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首次系統解析了我國羊肉加工特性,創建了適合我國飲食習慣的羊肉加工適宜性評價技術,研發了梯次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突破了“羊肉加工特性不清分級分割準確率低、品質劣變重貨架期短、工業化程度低品質保持難”三大技術瓶頸,實現了羊肉加工從“手工經驗”向“標準化工業化”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