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以“科技賦能 種業振興”為主題的“2021首屆國際畜禽種業科技創新峰會”在江西南昌舉辦,峰會專題研討了我國畜禽種業發展現狀問題、畜禽育種前沿技術,交流研討了促進畜禽種業良性發展的措施和自主育種的突圍之路,以實際行動助力打好畜禽種業翻身仗。
畜禽良種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動物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也是畜禽養殖大國。“在進口品種國產化過程中,我國的育種能力、種畜禽性能和國外仍差距較大,畜禽種業存在潛在風險。”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秦玉昌表示。
秦玉昌介紹,針對畜禽種業發展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聯合10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聚集畜牧領域的優勢科研力量,成立了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圍繞國家現代畜牧種業重大需求,建立育種科技創新和育種體制機制創新,實現雙輪驅動,持續發力,推進大動物聯合育種和實體化運營。
經過三年的發展,聯盟已經成為支撐現代畜牧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構建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品種培育創新體系,突破了一批自主育種品種關鍵技術,肉牛新品種培育已經進入第四個世代;應用建立白羽肉雞表型精準測定技術和主選性狀基因組選擇技術方案,完成了6個品系的繼代選育,在白羽肉雞育種上取得重要進展;創新了“院地”“院企”合作模式,實現生豬、肉鴨、奶牛綠色提質增效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落地;打造了資源共享平臺,推動養殖數據共建、共享和開發應用;建立了聯合響應機制,針對生豬復養、新冠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群策群力,全面支撐政府決策。
畜牧發展,良種先行。秦玉昌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作為畜牧科研國家隊,將繼續發揮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引領帶動和協同創新的優勢,大力開展‘卡脖子’技術科研攻關,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未來將主要從如下四個方面重點開展工作:
一、加快推進畜禽種業科技創新。力爭今年實現白羽肉雞品種從0到1的突破;育成肉牛新品種,破解肉牛種質主要依賴從國外進口的局面;開展優質黃羽肉雞、地方黑豬、地方黃牛等以風味物質為育種目標的特色新品種培育。
二、加快推進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項目建設。爭取建成全球保存畜禽種質資源總量最多、品種最全、體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打造畜禽種質資源戰略保存的“全球庫”,成為世界領先的資源創新中心,加強種質資源保護。
三、加快建設和布局畜禽種業創新基地。全面提升畜禽種業基地條件能力,支撐我國畜禽種源自主創新。
四、加強科企融合開展聯合育種。圍繞產學研用深度結合,創新育種組織方式,加強科企融合,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多方協同創新機制。聯合建立院企現代化育種平臺,加速育種技術應用,加快推進核心種源新品種培育,實現高效擴繁、市場推廣、產業開發,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畜禽種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