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記者 秦志偉
“我在張家口,希望你能抽時間來現場看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過程中,秋實草葉有限公司資政鄧九強多次強調。他所說的張家口是2011年12月在張家口建設的秋實草業燕麥草種植基地。
據了解,該基地現有拖拉機108臺,割草機、摟草機、打捆機、叉車等大型進口機械設備120臺,總價值1.2億元。“我們采取企業自建基地、企業+農戶經營模式,每年機械化種植燕麥草25萬~30萬畝,生產優質燕麥干草10萬噸。”鄧九強說。
隨著國內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以及環境污染突出等問題日漸凸顯,與此同時,牧草的重要性也愈發明顯。因為牧草產業的特殊性,像秋實草葉這樣企業自建基地的草業企業不是很多,全國牧草生產加工企業共有450多個。
作為牧草產業的“總策劃”,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草業科學系教授張英俊見證了牧草產業從“蹣跚學步的嬰幼兒”到“充滿活力的青壯年”的發展與壯大。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業內人士發現,雖然牧草產業近幾年取得一些成就,但各種“之殤”“之惑”“之苦”也一直困擾著他們。
對牧草重要性認識不足
“上帝送給人類兩件寶貝,一件是奶牛,一件是苜蓿,奶牛我們已經很重視了,但對苜蓿,也就是牧草的認識還未開始。”原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多次講道。
好牛奶來自好奶牛,要飼養出好的奶牛就要從其精致的“口糧”開始。牛是食草動物,其中約80%的飼料來源于牧草,20%主要是玉米、豆粕等精飼料,優質的牧草是奶牛產出好奶的第一重保障。
在我國,長期以來,老百姓對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養殖,基本都采用“秸稈+精料”的飼喂模式,卻不知道以牧草為主食,以精料為補充的科學飼喂方式。
張英俊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產業體系成立之初,因長期以來未建立牧草產業,加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人包括農業科學家都對牧草認識不足,如“好地不種草”“牧草還用種?”“牧草可替代”等觀念非常普遍。甚至有人認為,雖然我國有近4億公頃草原,但因90%以上已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哪還有牧草產業可言?
行業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種草保留面積31301萬畝,但大多是生態種草。其中商品草種植面積4767萬畝,產草量924.57萬噸。國內牧草加工企業只有130余家,常年加工草產量50萬噸左右。
“在高質量的牧草產品方面,如近年來國內急需的苜蓿草和燕麥草,國內生產量更小。”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王明利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2014年兩種牧草的進口量分別高達88.45萬噸和12.10萬噸,比2008年分別增長48倍和77倍。
在國外,牧草已經成為支柱產業。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50年代就將紫花苜蓿列入戰略物資名錄,牧草年產值約110億美元,僅次于玉米和大豆。而我國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
在王明利看來,“這主要是受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我國長期將糧食、水果、蔬菜等作為主要農作物進行種植,而一直將草作為不好的事物對待,如傳統文化中有“斬草除根”“草寇”“草木皆兵”等說法。
與此同時,我國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基本國策,基本的耕地一般都用來生產糧、棉、油、水果、蔬菜等大宗農產品,農業種植結構中基本沒有牧草的地位,一些地方即使少量種植也只能在鹽堿地、荒灘地、退耕還林地等“邊際土地”中種植。
對牧草在草食畜牧業中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這是業界的普遍共識。
發展節糧型畜牧業勢在必行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內各界開始逐步重視優質牧草在畜牧業發展中的突出作用,“特別是在奶業轉型升級中首先意識到牧草的重要作用,也逐步獲得了優質牧草飼喂奶牛后的高額經濟效益。”王明利在調研中有切身感受。
事實上,我國是一個優質牧草缺乏的國家,尤其是優質豆科牧草,這直接導致具有高產性能的家畜,如高產奶牛,甚至豬、雞等,不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潛能,生產的畜產品質量低下。
“如何提高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尤其是優質豆科牧草,是草業發展的重點。”張英俊說。
在張英俊的書架上,記者發現了2011年實施的《全國節糧型畜牧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據了解,該《規劃》確立了我國牧草產業“一帶兩區”即“苜蓿產業帶、羊草生產區和南方飼草生產區”的產業布局,提出利用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提升土壤質量的特點,開發鹽堿灘地等邊際土地,通過草田輪作,提高低產玉米和小麥田的耕地質量,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等具體戰略措施,努力提高草地單產和牧草產品質量。
隨著我國人民對肉蛋奶剛性需求持續增長,原來的主糧結構已不可持續,人畜爭糧的矛盾日益突出,發展節糧型畜牧業勢在必行。
張英俊認為,主糧結構導致的糧經二元種植業結構也應順勢調整,牧草產業作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節器”,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種植業結構和節糧型畜牧業的發展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現有土地資源和未來人口及食物需求預測基礎上,結合國內外農牧業持續利用發展模式,全面發展牧草產業不僅可以降低飼料糧的使用、保障肉類有效供給,而且也可以改良農田土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機械化水平是關鍵
張英俊介紹,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的重點任務是研究提高牧草產量和質量的技術,推動實現國產牧草的標準化、機械化和規模化水平。
“產業‘三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張英俊說,“但關鍵的關鍵是機械化,沒有機械化,實際無法達到標準化,更不可能規模化。”
牧草生產來源于人工草地或天然草原,目前我國二者生產水平還比較低下,這也給我國牧草企業提出了挑戰。
作為一家從事紫花苜蓿種植、加工及牛羊飼料生產銷售12年之久的企業,甘肅楊柳青牧草飼料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涪鈞有切身感受,在如何提高草產品的品質、機械化水平等方面有獨到見解。
“今年有了大的跨越。”賈涪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指的跨越是在土地允許的條件下,提升了機械設備的檔次。
其實,因為牧草產業的發展有其特殊性,張英俊早在這之前就指出:“體系啟動后,深深感到牧草產業的發展還是以企業為主。”牧草的利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放牧,一種是加工成干草或青貯。在生長季節內,收獲高質量的干草或青貯都需要機械,“而且應該是大型機械”。
“同時,牧草加工生產需要一定規模,只有規模化之后,機械的使用成本才會降低,效率才會提高。”張英俊說,“滿足這些要求的,目前只有企業才能經營。”
“草畜聯營”助產業升級
牧草是中間產品,其最終價值要靠畜牧業來實現。當前,我國進口美國苜蓿干草的價格每噸高達3000元左右,進口量仍然連年快速上升,“主要是由于國內大型乳企生產高端奶產品所需。”王明利說。
“在此基礎上,必須重視‘農牧結合’,推動‘草畜聯營’。”王明利表示。
目前,在國內許多傳統上不生產牧草的地區,由于大型養殖企業的強力帶動,如今也大面積種植牧草。王明利認為,特別是在南方人多地少、調制干草困難、發展牧草產業面臨更多挑戰的地區,“必須通過養殖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來拉動牧草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看來,在我國,規模化、標準化種養殖成為必然趨勢,但應考慮適度規模,并非越大越好。在廣大農村地區,適宜以家庭為單元,或者幾戶聯合成立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大力發展‘家庭農場 ’,這恰恰是一條苜蓿產業發展更切合實際的道路。”
在日本、瑞典等國家,當地的家庭牧場已有一個完整的模式。日本的養殖戶平均飼養的奶牛在40~50頭,規模較小。而在瑞典的一些農牧家庭,大多通過自己種植黑麥草、豆科牧草等,加工成飼料來喂養幾十頭奶牛。
南志標認為,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模式,在農村地區,開展以家庭牧場為主要單元或者幾戶聯合通過土地流轉等形成簡單的合作社模式。
“家庭牧場是牧草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的重點。”張英俊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