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7日,“2019畜禽種業發展研討會暨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工作會”在甘肅平涼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畜禽種業發展,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種業發展的精神,探討畜禽種業科技創新思路和措施,著力提升畜禽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馬有祥表示,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為依托,聯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龍頭企業組建的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圍繞畜禽種業創新,成立了肉用西門塔爾牛育種聯合會,創建了首個肉雞基因組選擇育種聯盟,成功研制了京芯一號肉雞基因組選擇芯片。圍繞畜牧業綠色發展,推行全國優質青貯行動計劃,助力奶業提升增效;集成示范奶牛、生豬和肉鴨綠色發展技術,實現了成果轉化。圍繞行業優勢資源共享,構建了行業基礎性長期性大數據平臺和開放性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實現智力資源大融合,助力畜牧業科技創新。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指出,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聚焦最緊迫最重大的國家需求,啟動了“藏糧于技”、非洲豬瘟、農業綠色發展、牛奶優質化、畜禽良種化5大科研攻關計劃,明確了急需攻克的關鍵技術、研發目標任務,通過創新工程經費穩定支持和組織優勢科研力量持續攻關,加快破解技術難題,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的畜禽良種化科研攻關計劃啟動以來已收獲多項成績:揭示了北京鴨的起源和北京鴨羽色白化的遺傳機制,率先在國內推出了“京芯一號”肉雞基因組育種芯片,培育了京星黃雞(100、102、103)、栗園油雞蛋雞、中畜草原白羽肉鴨、中新白羽肉鴨、魯西黑頭羊、高山美利奴羊、阿什旦牦牛等畜禽新品種,并實現產業化。
然而,我國畜禽種業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國際上仍處于跟跑位置,主要表現在畜禽種質遺傳資源發掘、保護與創新利用不足;畜禽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遺傳機理研究不夠;畜禽生物育種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仍有待加強;畜禽品種選育遺傳進展緩慢;畜禽良種繁育效率低等。此外,張合成認為,缺乏重大科研平臺是畜禽良種化科技攻關的最大短板。由于畜禽育種周期長、見效慢,需要有穩定的育種基地、種群數量和經費支持。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甘肅省平涼市政府合作,正在建設西部肉牛種質創新基地,將為培育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品種提供重要保障。
“畜牧發展,良種為先”。畜禽良種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40%,畜牧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體現在畜禽良種上。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促進現代畜禽種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要達到70%,基本建成與現代畜牧業相適應的良種繁育體系。
張合成表示,科研界要從國家需求出發,急需開展畜禽種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落實國家“畜禽良種化”的戰略部署。要深挖制約畜禽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科技需求與短板,找到科學問題的實質,明確科研選題,提速追趕,突破關鍵制約。要站在全國的高度、歷史的高度,盡快設立國家科研重大專項,成為國家實施“畜禽良種化”戰略的具體抓手。要開展畜禽良種化科技攻關,必須要產學研相結合,按照創新、創造、創業“三創一體”創新鏈的思路,構建產學研一體科研鏈,尤其要加強科企合作,調動企業積極性。
本次會議聯盟聚焦畜禽種業發展,國內知名專家圍繞“中國肉牛種業整體發展現狀與趨勢”“非洲豬瘟情況下中國種豬業的發展”“中國奶牛種業整體發展現狀與趨勢”“中國肉雞遺傳育種發展現狀與趨勢”“中國水禽遺傳育種發展現狀與趨勢”等五個方面開展畜禽種業發展專題研討。下一步,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將繼續聚焦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短板和弱項,繼續加強“大聯合”“大協作”,再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再破解一批“卡脖子”問題,再集成創新一批實用模式,助力畜牧業高質高效發展。